一、分类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类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认为,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差异,这是教育最为重要的一条原则。
分类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二是克拉申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i+1)理论。克拉申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也就是说,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所谓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就是他提出的“i+1”输入模式。i为学习者现在的语言水平,1代表按自然顺序依次应该学会的语言形式,那么教学中应提供的输入为i+1。换句话说,学习者接触的语言应该略高于他现有的语言水平,即他可以理解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但对他又具有挑战性,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分类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三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威廉姆斯和博登将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皮亚杰、布鲁纳和凯利的认知发展心理和教育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到外语教学课堂中。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社会合作活动。这种活动是无法被教会的,知识是由学习者个人自己构建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它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发生在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教学应该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最理想的情景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其中得到运用。
二、英语分类教学策略
分类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一般教学班都有使用,但对基础悬殊的英语较低层次班级进行全校性的、有计划的分类教学,意义非同一般。分类教学是分层教学的细化,是对较低层次班级学生的再次划分,但是,这种划分是以满足各种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原则,以班级学生有差异地最优发展为目标的。
1.目标定位分类策略
目标定位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目标定位,二是人员目标定位。
较低层次班级学生之间英语基础、学习习惯差距都很大,教学目标定位至关重要。教学定位时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出梯度分类教学目标,梯度分类教学目标一般有高、中、低三挡,包括学期梯度分类教学目标、阶段梯度分类教学目标、模块梯度分类教学目标和课时梯度分类教学目标,每一种梯度分类教学目标都要对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进行静态的描述,尤其是对产出性技能的要求要具体,最好在要求中有目标检测样本。这样,在教学操作过程中不但教师教学目标明确,学生也容易获得成就感。
人员定位可以采取显性分类的做法,也可以采取隐性分类的做法。显性分类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选择高、中、低三种教学目标中的一种,以期产生学生自己调动自己积极性的效果。隐性分类需要教师在开课初挨个找学生谈心,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但对外不公布。通过谈心,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以及存在的学习困难,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在分类后朝着自己树立的目标努力前进。人员分类可根据教学运行情况进行阶段性动态调整,为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提供目标动力。
2.课内教学分类策略
目标是通过教学实现的。既然有分类要求,就要分类教学,根据梯度分类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梯度是实施分类教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一般设置高、中、低三个梯度,而且每个梯度都要设置明确的任务,三个梯度的任务要有连贯性,呈渐进状态,为学生的依类递进设立平台、提供可能。在简单任务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地多提问较低要求的学生;在中等难度任务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地多提问中等要求的学生;在较高难度任务教学中,主要是以较高要求的学生为代表展示各自的语言产出性技能。在中等难度任务教学和较高难度任务教学中,教师还要随机分别提问较低要求学生和中等要求学生,有意拔高较低要求学生和中等要求学生的水平,即“跳一跳摘到果子”;在高一梯度的教学活动中,低一梯度要求的学生即使暂时还不能作为代表,但看和听的过程也是一个语言输入的过程,所以,在高一梯度要求学生发言时,低一梯度要求的学生也同样在学习。整个课堂中不同学生要求不同,各有所得。
3.课外教学分类策略
教学分类只在课内进行是不够的,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学生潜能,课外教学和课内教学同等重要,尤其是语言学习。课外教学主要要抓好三件事情:晨修、课后作业、课外阅读。一般学校每天都有半小时晨修时间,教师可以把第一节课的班级的晨修时间利用起来,没有第一节课的班级教师尽可能做到有所安排。在学生晨修的时候,教师最好能始终陪在他们中间,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而且对高、中、低三种要求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课后作业分为三类:较低要求的学生只做有针对性的练习;中等要求学生除此之外,还做一些扩展性的练习;较高要求学生则要加一些拔高练习。课外阅读较低要求学生只做一些有针对性的阅读练习;中等要求学生要完成与课本配套的辅助阅读;较高要求学生则可在教师推荐下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教师可留一些思考或应用表达作业,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课外教学分类要求上,教师要鼓励低一梯度要求学生自愿完成高一梯度要求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
4.情感激励策略
在实施分类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情感原理的应用,为了使高、中、低要求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长足进步,可以采取“异质相助”和“同质相争”两项措施,形成“共生效应”。
第一项措施“异质相助”是高、中、低三种要求学生的教学互动,教师在课内教学设置学生分组讨论活动时,有意把高、中、低三种要求的学生混排在一个小组,使分组讨论活动变成不同梯度要求学生互动的过程,变成高一梯度要求学生对低一梯度要求学生帮助的过程。而且要鼓励他们在课外也要养成互相帮助的习惯。
第二项措施“同质相争”是对高、中、低要求学生的又一次划分,把这三类学生按学习基础分成两人或三人一组,这样一组学生我们称之为“对手”,不但鼓励对手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勤于思考积极发言的竞争,而且鼓励对手学生在课外能够成为学习的“搭档”,为语言学习提供课外实践的可能性。同时,每次形成性检测或期末考试的成绩不在全班公布,只有对手之间互相知道,激励他们知彼知已、百争不厌。
教师在安排“异质相助”和“同质相争”人员时,可在人员组成相对固定的基础上进行阶段性动态调整,为班级学生依类递进、最优发展提供支持。
5.评价分类策略
在实施分类教学中评价分类对班级学生有差异地最优发展起到导向、鉴定、激励作用。学习评价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必须采取“分类进行、纵比为主”的做法。形成性评价以形成性应用练习和形成性应用检测结果为依据;终结性评价主要以期末考试结果为依据。通过评价,分析了解学生是否达到了梯度分类教学目标的要求,了解学生学习依类递进的情况。通过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不断改进。教师要定期有针对性地找学生单独谈心,共同总结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对他们取得的进步要予以及时肯定。每次谈心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又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真诚期待。这种评价反馈方式可以改变大部分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的学习状态。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即一个人在经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管是平时的形成性应用练习、形成性应用检测还是学期期末考试,高、中、低要求学生都要用同一份题目,只是在题目难度比例设置上同时考虑三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较低要求学生有及格的把握,使中等要求的学生有拓展的机会,使较高要求学生有拔高的余地。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愿意接受,检测对比度明显,有激励效果。
实践证明,只要善于分析,善于从学生实际情况着手,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去探索和实践英语教学的路子,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把英语教学建立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点上,紧紧围绕应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实际任务这一原则,同时,要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试题内容,以便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Pergamon Press,1982.
[2] 傅道春.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 龚亚夫,罗少茜.课程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任务型语言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3(1).
[4] 温江霖.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教育与职业,2008(7).
[5] 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