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是伴随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是现代体育教育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分支。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由若干要素构成,如: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客体、评价的工具、评价手段及评价环境等。实施体育教学评价有利于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进而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是指体育教学评价活动所具有的能引起评价对象变化的作用和能力,是体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具有自身的功能。第一,诊断功能。体育教学评价如同体格检查,是对教学现状进行一次严谨的科学诊断,以便为体育教学的决策或改进指明方向;第二,导向功能。体育教学评价要为师生指明教与学的努力方向,为教师和学生确定明确的达成性目标;第三,激励功能。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评价能为教师作出大量的教育决策提供所必需的信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评价能够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评价可以提高教学的管理水平;第四,预测功能。体育教学评价的预测功能是指评价以评价对象的现状为依据,对评价对象的发展趋势及可能性进行预见和推测的功效与能力。
一、 构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的理论基础
1.行为目标模式评价理论
行为目标模式评价理论是由著名教育家泰勒提出的,又称“教育评价模式”,是西方现代教育评价史上第一个影响较大的理论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把教育方案、计划、目标等通过学生所获得的成就来表示,并把行为目标当作是教育过程中教育的评价依据。泰勒认为,教育评价就是找出实际活动与目标所偏离的程度,并通过信息反馈,促进工作尽可能达到目标。泰勒要求教师要制订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后加以评价,以此来调整教师的教学过程。教育评价的目的就是要确定实际教育活动达到预定教育目标的过程,把所要评价的内容分成具体可操作的,学生行为目标作为其开展的依据,并强调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测量与统计。
2.教育目标分类模式评价理论
1956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完善了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使其更加具体和实用。布鲁姆把模糊的教育目标变为可操作的具体评价目标。他把整个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三个领域,每个领域都设定了相应的目标系列。如,认知领域目标分为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次;情感领域目标分成接受、反应、组织化、价值判断等层次。同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要注意不同层次目标的联系和有机结合。因此,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模式评价理论对构建学校可操作性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性意义。
3.人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强调人是管理中的核心,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发展态势。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着一种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即通常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人工作的意义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自身的目标,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人本管理理论在本质上就是以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这一理论承认个人在组织中的价值,而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人需要的持久动力。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评价者和被评价对象,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最主要的需要。以教师为例,教师通过评价,在组织的目标范围内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地自我创造和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上应以涉及教师是否获得充分发展为主要目的。
二、构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策略
1.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发展性功能的认识
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教师而言,通过教学评价,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对学校管理部门来说,可以通过评价来制定学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等;对学生而言,通过评价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促进学生未来学习生活中的发展。除此之外,对学校体育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评价而言,能够促进学校对教学物质和经费的投入,以保证今后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等。由此可见,体育教学评价具有发展性功能,学校相关部门在构建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时,必须加强这一功能。
2.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合理、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保证学校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也是评价体育教学目标达成度的依据。无论是教育机构的管理部门,还是学校教学的相关部门,在构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上,都必须打破以往单纯从政府管理角度来制定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传统模式。具体来讲,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必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及时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学校在制定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前,必须认真了解我国体育教学的总目标和学校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行,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3.制定和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激励机制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忽视了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在动力和激励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评价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一些造假的现象应运而生。在新课程改革新背景下,要形成合理的、动态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就必须使体育教学评价成为体育教学实现飞跃式发展的内在需求,为了实现这种内在需求,就必须制定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的激励机制。
4.建立开放性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制
开放性的体育教学评价体制是根据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利益主体而确立其相应的评价主体,而政府、社会、就业市场、学校、学生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这一多元化利益的主体。但由于不同评价主体所处位置不同,其利益需求、评价标准等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评价主体应根据国家、社会和自身的位置,制定和调整其体育教学评价职能,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手段,保证体育教学各评价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促进。一个完整的、开放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估与监控系统,其重点保证体育教学质量与目标的实现;第二,官方和半官方的专业权威评估机构;第三,民间和社会性质的评估机构,注重考察社会对体育教学和培养的人才的满意度。这三个层次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开放型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5.注重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对象在其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对象是复杂的,其评价的主体也是复杂的,如领导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等。从被评价对象的体育教师来举例,以往倡导的是被评价对象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忽视体育教师自身在评价中的主动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新课程要求充分发挥被评价对象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把体育教师的自我评价放在了一定的位置,强调体育教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自我监控和自我促进等。教师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教学判断和反思,更有利于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相关教学基层管理工作人员评价时,也要“以人为本”,尊重各自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潘永庆.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 苏娟.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因素的评价与探讨.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
[4] 陶涛.中、英、美、澳4国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的比较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6,11(25).
[5] 张雪芬,邱亚玖.三种综合评分方法在体育课程评价中的比较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6,11(6).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