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疏导机制研究

2011-12-29 00:00:00钱海燕尚金奎贡勇强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10期


  我国政府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数量,但是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忧虑的独生子女问题。据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咨询中心最近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5.43%,其中独生子女所占比重更高。据调查,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自私、说谎、作弊、任性、焦虑、抑郁等。本文通过对石家庄市初中生中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探讨其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疏导机制。这对于保障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和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石家庄市新华区和正定县的初中抽取学生样本400人。其中非独生子女学生184人,独生子女学生216人,独生子女学生所占比例为54%。在独生子女学生中男生为129人,女生为87人。并且独生子女学生中城镇户口为117人,农村户口为99人。
  2.研究方法
  (1)施测。测量前对调查人员进行一致性训练,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及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表,测量前向学生讲明调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采取无记名方式答卷,全部400份答卷均合格。
  (2)测量工具。本文采用症状自评SCL-90量表对调查样本进行心理健康测量。采用1~5分的五级记分法,将SCL-90得分归纳为9个因子作为研究的心理健康水平指标。
  (3)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并且对相关分析进行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等级研究结果
  为了解独生子女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将因子分≥2以及由此而计算出的比例作为检出率(其中因子分2≤X<3为轻度症状;因子分3≤X<4为中度症状;因子分≥4为重度症状)。统计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31.44%,其中14.03%为轻度症状、11.44%为中度症状、5.97%为重度症状。从各因子的检出率来看,排在前5位的因子依次是躯体化、人际关系、偏执性、恐怖病症和强迫症状。这说明当前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独生子女学生属于潜在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
  2.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人口变量学方面的差异
  (1)不同地域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比较结果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对调查样本不同地域情况各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方差为齐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城镇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的得分。不同地域状况的独生子女学生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性、恐怖病症四个因子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焦虑性和强迫症状两个因子在不同地域状况的独生子女学生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他因子不具有显著差异,具体结果见表1。研究表明,城镇学生处在较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中,社会竞争也十分激烈,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要高于农村学生。
  (2)不同性别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比较结果
  为了研究不同性别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性别的独生子女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方差为齐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女学生各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男学生各因子的得分。不同性别的独生子女学生中所有9个因子之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1。研究表明,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由于男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造成了男学生面临的各方面压力要显著高于女学生。
  (3)不同年级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比较结果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对调查样本不同年级的各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方差为齐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表现出来的压力在增大。不同年级独生子女学生中人际关系、抑郁性、焦虑性、敌对性四个因子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躯体化、恐怖病症、精神病症三个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2。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随之带来更多的苦恼和困惑。
  3.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机制
  (1)社会支持,构建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
  社会环境间接或者直接地影响着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第一,社会要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使人民切实体会到没有子女也能老有所养的优越感受,切实取消人们老无子女就无所养的顾虑。第二,民政部门和司法部门要做好家庭协调工作,彻底遏制住离婚率迅速上升的趋势,有效地解决和调解家庭问题与家庭矛盾。第三,宣传部门、计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要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办家庭学校,教育家长培养民主的家风、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2)家庭引领,构建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
  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直接重要的作用。家庭在独生子女学生成长及其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学校或其他社会群体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家庭中正确的教育态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利于独生子女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在这种融洽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儿童最易接受父母的积极影响,父母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可以促进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第一,更新教育理念,建立民主的家教方式。民主的教育方式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有助于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特征、有助于养成孩子的自制力和毅力。第二,加强独生子女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能力的培养。
  (3)学校推进,构建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机制
  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学校要进行如下工作: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建立独生子女学生心理档案,为独生子女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实行独生子女学生定期心理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学术报告,开展理论辅导讲座和座谈等。同时,也可以采取心理训练的方式,组织心理健康专家对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培养学生的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使其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与和完成学习及生活任务做好心理准备。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独生子女学生属于潜在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地域上、性别上和年级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有针对性地予以重视和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 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2] 郑克岭.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育模式.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 刘红萍.独生子女情绪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中国现代医生,2008(28).
  [4] 张建扬,吴桃林,朱伯相.连云港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2(4).
  [5] 张岗英.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3).
  (责任编辑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