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子女的教育高度重视的今天,家长对中小学教育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们对教师的声讨也是此起彼伏,诸如教师素质低、机械重复作业多、教学应试化、问题解决答案化,甚至有违教师职业道德的举动等问题常常见诸报端。然而,背负沉重压力的中小学教师也是满腹委屈和牢骚。超负荷的工作、刻板的管理、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这一亘古不衰的教师评价标准、挑剔的家长等,使得很多中小学教师只能用忙和累来概括自己的生活,并且接受自己停滞不前的专业发展的现状。那么,中小学教师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如何扭转这一状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文从教师的工作状态分析着手,探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师的工作状态及其影响
笔者曾在一所小学做调研,对英语组的教师们进行了两个半月的近距离观察、访谈、听课。在这段时间中,听到老师们对自己工作状态的评价最多的就是忙和累。那么,是不是任务使得教师处于忙、累状态呢?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些老师们的时间安排。
在笔者将近两个月的调研中,几位老师都这样度过:签到、早读、批改家庭作业、上2—3节课、课间操、午读(毕业班)、继续上2节课、批改课堂作业(每天早晨,各班课代表交来作业本之后,加上还没有发放的课堂作业本,教师们的办公桌堆得像小山一样)等。除了这些常规任务外,还有学校统一安排的其他活动。
周一:17:30党团组织的活动
周二:18:00 教师例会
周三:8:00-10:00综合组教研活动(英语教师与自然社会等课程教师一起教研)
周四:语文组教研活动,英语教师作为副班主任要去看着学生、领着放学。
周一至周五课间操时间:和学生一起参加升国旗、做广播体操等活动,有专人负责考勤。
除此之外,教师们还有其他任务:教育理论学习笔记、政治学习笔记、听课笔记(当然需要停课)、教学反思等;也会临时性地增加写论文、征集校园文明语言、编英语日常用语小册子等任务。
此外,在这两个半月中还见到一些临时性任务。比如:为即将进行的500人的大型团体操准备道具,教师们在家长的帮助下用三个下午的时间完成;下午专门停课打扫卫生,迎接检查;经常性的周末监考工作(各种类型的考试占用学校考场)。
以上安排让人们感受到教师的忙碌状态,但效果又如何?我们可以从这些任务的性质,及其对教师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工作性质上来看,教师的工作可以分为教学常规性工作、业务提高性工作和事务性工作。
1.教学常规性工作
教学常规性工作是教师的基本任务——“教书育人”最主要的体现,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组织早读、批改作业等教学常规工作应该是教师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承担这些工作并不断探索,也是教师的本职。但由于学校暂时的师资紧张,导致教师教学工作量加重,每位教师每天承担4—5节课的教学任务,再加上批改作业等其他任务,时间上自然有些紧张。
2.业务提高性工作
业务提高性工作是旨在促使教师可持续提高而对教师提出的业务学习类任务,如写教育理论学习笔记、政治学习笔记、听课笔记、教学反思,进行教研活动、写论文、征集校园文明语言、编英语日常用语小册子,和学生一起参加升国旗、做广播体操等活动。这种工作的出发点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其本意是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身体素质,进而促进教学工作的良好发展。但由于缺乏教师的自觉和主动,这些本来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外在任务”竟成为教师应付完成的“负担”。当然,期待的效果并不能实现。
3.事务性工作
事务性工作是保证组织有序、高效地运转而对教师提出的任务性要求,如要求教师参加党团组织活动、教师例会,作为副班主任管理督查学生、组织学生放学过马路、为迎接领导打扫卫生、为即将进行的500人大型团体操准备道具,等等。作为组织良性发展的保证,教师应该心平气和地接受事务性工作,但是,在不尽合理的组织和安排下,本应在教师的认同和配合下完成的事务性工作却成为教师眼中的负担。
总之,无论是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还是考虑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学校的这些规定本应得到教师的认同,但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使得教师陷入了所谓的忙、累状态。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教师专业发展呈停滞状态,使得学校在管理动机与管理效果之间无法呈现直线性效果?
二、教师专业发展受限原因分析
1.教师评价标准分数化
有的学校仍然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在成绩导向评价标准引导下,教师将提高学生的分数作为教学的目标,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不断扩大常规性教学工作投入。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此长彼消,其结果必然导致教师业务提高性学习形式化,事务性工作应付化。
2.学校管理刻板化
有的学校对教师的管理非常严格,上班要签到,下班要签退。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经常主动加班加点,但是在学校“迟到几分钟如何惩罚”、“完不成什么事情会如何”等等的刻板规定下,长期处于“紧迫感”和“危机感”心境之下,久而久之使得老师们产生抵制心理。也有的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呈现无序化状态,对于教师应完成的任务不列出时间表,而往往在不明确地布置任务后突然检查或收取,使得教师们经常在紧张的时间内仓促完成,无法保证质量。
3.教师工作低效化
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的因素之外,教师自身的因素,如工作缺乏明确的计划、目标短视、相关能力不过关等因素也导致了教师工作效率低下,并限制了教师的发展。
由于上述原因,虽然教师们处于忙忙碌碌的工作状态,甚至身心疲惫,但教师的专业发展仍然处于停滞状态,影响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入手,全方位进行教学管理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优化学校管理,促进教师成长
1.学校管理人性化
人性化教师管理的前提是学校管理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上看待管理制度和要求、安排,在此基础上制定容易被教师接受、也利于促进教师成长的规章制度,进行教师管理。
(1)教师管理要灵活。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其工作时间并不仅仅局限于在校8小时。教师的隐性工作量远远超过了人们看到的表象。所以,作为管理人员,应开放教师的工作时间与空间,为教师提供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舒适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搞硬性的8小时坐班制,从而消解教师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抵制心理,保持积极、认可与自觉贯彻执行的心态。
(2)事务管理要规范。为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转,事务性工作必须有效完成。但这种看似和教师的精力投入相矛盾的工作要得到教师的有效配合,必须较为规范地管理和运行。各项工作有相对稳定的时间和要求,教师能够在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情况下去完成相应工作;尽可能减少突击性工作和应付性工作。
(3)教师发展重引导。避免通过强行布置任务的方式,以要求、命令督促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提高,而是通过树立榜样、营造氛围、进行激励等方式带动和引导教师在重视教学的同时进行业务学习和理论提升,使得教师在一种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中进行专业发展。
2.教师评价多维化
教师评价的标准,既是衡量教师教学态度、质量与效果的标准,也是教师努力的出发点。因此,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在教师评价标准的制定上应加以注意,摒弃传统的以学生成绩优劣作为评价标准的单维评价方式,代之以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评价方式。
(1)教育维评价。作为施加教育影响、承担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对其的评价首先要从完成教育任务的质量和效果,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2)学习维评价。为了实现最优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提高,与时俱进。因此,对教师的评价,还应该从教师作为学习者的角度,考查其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习能力、不断自我完善的表现和成绩。这是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教师进行评价。
(3)创造维评价。教师工作是一项极富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其实在整个教育工作中都有这样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面对具体的人和事,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是将教师作为创造者,对教师的创新精神、创造才能和革新成就进行的评价。
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全方位地对教师进行评价,才能引导教师的方向不断努力,从而实现教师素质的持续提高。对于中小学也同样如此。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管理均应着眼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本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展开管理,最终实现专业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志宏,冯大鸣,魏志春.新编教育管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