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作为传统德育的一种形式,广泛运用于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当中。我国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禹、周公、子产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强调以身作则,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朱熹教育弟子“学习圣贤”,诸葛亮要求晚辈“慕先贤等”。外国教育家同样重视榜样教育,夸美纽斯强调“要用良好的榜样教育学生”,洛克认为,“对儿童行为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的监护人的行为的榜样”等[1]。
一、榜样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
1.榜样具有较强的群体效仿效应
榜样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烈的道德情感、更坚定的道德立场和意志,并能最好地表现他所处时代的道德。但榜样又源于生活,因此榜样的人格是现实的,而不是天生的。榜样之所以成为榜样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习得了“德行经验”和“行为技巧”。由此可见普通人经过努力也可能达到榜样的境界,只要以培育公民道德素质为中心,充分发挥榜样的表率作用,榜样就可能有较强的群体效仿效应。
2.榜样是构建隐性德育的重要载体
隐性德育是指广泛地存在于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通过校园环境等物质形态、校园文化活动等精神形态、学校规章制度等制度形态,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无意识的、潜在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德育因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也是一种有效的隐性德育,它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尤其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其影响无法估量。通过榜样力量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学生既能看到奋斗的目标又能从自身做起,强化自己的道德行为。
3.教师榜样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力量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行、言谈举止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人格包括思想、道德、气质、行为、知识和能力等多种因素,是一面生活的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学生可以看到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美丑。教师的人格完美与否,不仅影响到教师的威信,影响师生关系,影响说服效果,而且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让学生不自觉地产生认同和效仿。
4.榜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
榜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本质上的同一性,榜样是社会主导价值的实践形态,也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格化、现实化、具体化,是实践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范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通过一系列榜样个例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阐释、印证和实践。
二、当前学校德育中榜样教育面临的挑战
1.偶像崇拜导致榜样力量的弱化
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作为一种亚文化普遍存在于青少年学生中,是青少年时期的必然需求,具有自发性、情感性和认同性等特点。学生处于心理逐渐独立的成长阶段,在自我认识过程中常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惑和矛盾,在心理困惑和矛盾中,他们会逐渐转移对亲人的依恋。而当今的明星偶像,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时代感很强。学生将这些明星偶像当作一种真实人物进行情感认知,最终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认同。由此传统的榜样教育逐渐由中心主流趋于边缘化,而偶像崇拜则逐渐趋于主流。
2.榜样教育不注重内化导致效率低下
传统的学校榜样教育一般采用课堂讲授、举办报告会和主题活动、课外参观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形式多样,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从总体上讲,对榜样事迹内涵的挖掘仍然不足,许多榜样教育往往流于对榜样事迹的简单知识表述和说教式的口号鼓动。甚至有些榜样学习的道德实践,也往往局限于在公益活动、慰问老人或为弱势群体捐款等,最重要的是在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内化时,学习榜样活动已经结束。这样的榜样教育在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或改变其行为认知等方面效果并不明显,无法对学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更谈不上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3.榜样教育的功利化影响到教育的效果
榜样教育的功利化是学校榜样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学校在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榜样教育以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也呈现出比较普遍的为应付检查而教育形式化的现象。而作为实践主体的学生,为了能够在师生面前好好表现,在榜样教育中草率应付,严重影响到榜样教育的效果。
三、学校德育中榜样教育的内化机制
学校德育的教育过程包含着内化与外化两个阶段。内化是将外在的社会意识、思想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外化是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思想动机转变为外在的行为。内化与外化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榜样作为一种外在力量,只有通过学生的认同和内在选择,其激励和调整等功能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学校榜样教育应该从德育内化入手,从而为外化过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德育内化的机制的形成对于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关键的作用。德育内化是一个感受、分析、选择的过程。
1.榜样典型的选取是德育内化的首要因素
在当今价值观多元化、思想多样化的背景下,树立一个榜样,就是树立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个导向,直接引导受教育者确立怎样的价值取向、做出怎样的价值选择、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作为学校德育中学生学习榜样的选取应该注意选择切实可行的先进典型,不能一味追求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大、全”的典型,更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树立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榜样。要尽量选取一些同龄人中的榜样,由于学生榜样具有人生经历与广大学生基本相似、榜样形象直观贴近、其先进性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并产生效仿效应等特点,所以树立学生榜样对于提高榜样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榜样教育的内化要坚持深刻性
榜样教育的内化要坚持深刻性就是指一方面作为榜样的人物的思想行为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应宣传榜样的高尚的思想品德,使榜样的先进事迹先进思想深刻印刻在学生的心灵中,引导他们学习榜样的思想品德。在进行榜样教育时,要对先进人物作具体生动的介绍,也可以组织受教育者进行参观或观看有关的电影和戏剧等活动,指导受教育者认真思考,充分讨论,明确向榜样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沿着榜样成长的道路前进。
3.运用榜样的激励价值促进学生的榜样内化
在进行榜样教育时应正确运用榜样的激励价值,避免功利主义,防止以功利主义作为出发点或成为榜样教育效果的评判标准。教师和学生都要端正对榜样教育的道德意识,教师要以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人的道德提升为基本目标,在教育形式、评价标准和群体认同等方面给予引导,引领榜样教育走上正常轨道,从而使学生自身道德成长成为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动力。
四、学校教育中榜样教育的外化途径
1.通过榜样人格的示范和感染,实现从品德认识到行为的转化
学校榜样教育的外化是促进学生的品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心理要素保持方向上的一致并获得均衡发展,从而实现从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到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转化。由认知到行为的转化是榜样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一环。由于榜样人格是理性、情感、意志的统一结构,人格的这种全面统一具有多方面的感染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榜样既作为知、情、意统一的理想人格,也作为社会规范的人化,从多方面影响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接受,促使学生把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德性。教师应挖掘榜样人物的崇高精神和高尚人格,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冲击,使其在内心深处产生对榜样敬佩、信服、信赖等的心理体验和对崇高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并逐渐从对榜样的情感认同并内化为自己行动的意志和决心。
2.榜样的选取上要注重真实感、多层次、多样化
学校榜样教育中榜样的选取应当是真实的、多层次的、能够被学生接受和认同的。所谓真实,即榜样的事迹应当是基于生活真实的。当今的学生具有高度的批判意识,他们不再相信完美无缺的榜样,更无法接受纯粹高尚、抽象空洞的典型。所谓多层次、多样化的榜样,是指榜样的选定应当尊重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特点,选定的榜样既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分子,也可以是平日教学生活中循循善诱的教师,还可以是全国范围内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同时由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榜样的选取要经得起学生日益强烈的批判精神的考验,要在新的呈现方式下发挥更加有效的激励作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德育内化基础上将所获的道德体验转化为行动,实现德育的外化。
3.营造氛围,加强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榜样教育的外化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因此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一些学生道德认识还不坚定,道德情感也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容易出现“说到做不到”的言行脱节的现象,需要强化他们的行为训练。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道德情境,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力,提高其道德行为水平,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琳.试论榜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