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心理学视野

2011-12-29 00:00:00谢云天王春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10期


  在当前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结合学校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现实状况,积极开拓新视野、探讨新途径,努力推动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明晰意义:以包容之态感受虎翼之乐
  作为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品德教育,无法避开学生心理活动,无法避开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因素。如果以包容之态,融入心理学视野,可使思想品德教育如虎添翼,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应有先见之明。中小学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学习比较紧张,压力相对较大。很多时候他们无暇、也无法排解内心压力,常常将不良情绪淤积于心。一旦积满,就会犹如火山爆发般造成意想不到的问题。倘若教育者仅从思想品德的角度进行教育,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如果教育者有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对学生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动向,及时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平衡心理,将问题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教育讲究科学性。思想品德教育亦是如此。随着年级的递增以及学科本身的科学化、系统化,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缜密,更为讲究做事、做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者在学生的思想品德转化工作中更应融入心理学的视野,增加教育的科技含量,提高教育的实际效率。要知道,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其严谨的研究范式、科学的研究方法、精准的研究数据、可信的研究结论都可以充实到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之中。
  没有个性的教育是呆板、乏味的。中小学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千差万别。教育者在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只有了解并掌握这些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目标。心理学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行为、环境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成果可以为思想品德教育所吸收、借鉴及运用。因此,融入心理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二、剥落问题:以刮骨之为获取疗毒之效
  当前,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倘若我们与心理学结合,及时地剥落问题,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刮骨疗毒”的功效。
  问题之一:忽视了与受教育者的交流。受价值观、知识结构、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极为不平等。地位的不平等造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对话和交流。受教育者处于弱势,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教育者给予的观点。从表面上来看,教育者的说教目的似乎实现了,但从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来看,由于得不到教育者平等话语权的给予,得不到个体生命的尊重,他们的逆反心理不断加深,他们与教育者的之间的心理距离南辕北辙,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
  问题之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需要。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如下教育规律:一方面适应社会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的需要,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这条规律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循。当前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偏重于把学生看成是社会人、工具人,而忽视了学生个体人、自然人的一面。教育者总是习惯性地把受教育者往学校、社会、国家等层面去引导,而把受教育者很多正当的个人需要置若罔闻。教育的天平出现明显偏颇,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问题之三: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虽然思想品德教育久已有之,但直到目前为止,教育者仍倾向于自上而下地给予受教育者既定的、正面的观念和理论等,而对于尖锐的思想言论、社会矛盾等问题避而不谈,将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严重割裂开来,与“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等观点渐行渐远。这种“偏一点而废全局”的教育缺乏足够的活力,是无生命的教育,难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问题之四:忽视了教育者需具备的素质。教育活动的双方都是人,都是活生生的生命。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开展有效的对话、交流,就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然而,正视眼下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育者只顾着对别人说道理、提要求,却忽视了研究自己的态度、能力、气质及性格等,忽视了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如果教育者素质不高,势必会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三、呈现方法:以脚下之路通往教育之梦
  融入了心理学视野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的实施途径变得更为多元化,教育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我们可以把心理学中的需要理论、逆反心理理论等迁移到思想品德教育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脚下之路开始,朝着教育之梦走去。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一,运用心理学的需要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中小学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关爱,渴望拥有归属感。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冲突,做好思想转化工作。要善于把他人对学生的需要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将学生的个体内驱力演变为群体内驱力,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
  其二,运用心理学的逆反心理理论。逆反心理是学生与教育者的意志和愿望相反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会使教育双方情绪对立、矛盾加深。如何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成为新形势下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教育者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个性特征,关注他们的心理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其三,运用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如果某一事情发生,有的人喜欢从自身找原因,反省“我哪错了”;而有的人喜欢从外在找原因,琢磨“他(她)哪错了”。也就是说,每个人的问题归因模式各不相同。教育者应努力学习归因理论,认真分析受教育者的归因特点,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其四,运用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只有心中充满阳光的教育者才会以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工作,才会以真诚豁达、满腔热忱的心境去关爱每一位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作用实效不言而喻。有人格魅力的教育者在刚开始进行教育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而没有人格魅力的教育者常常会受到受教育者的抵触,教育过程难以维持,教育效果难以巩固。因此,教育者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是影响思想品德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努力克服自己在情绪、态度、意志等方面的不足,塑造良好的教育者形象。当然,教育者还应加强各种专业理论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将这些理论内化为个人的经验结构,逐渐形成科学而富有特色的问题解决模式。
  2.双育结合,珠联璧合
  其一,从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方法。学生心理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效果。对此,教育者可以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来客观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点及发展趋势,可以采用认知疗法、角色扮演法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服务于思想品德教育。不过,教育者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地移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否则会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
  其二,加强心理咨询对学生的攻心效果。古人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引人心理咨询的方法,就是要运用心理咨询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解决角色混乱、心理失衡等问题,以弥补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不足,最终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调整认知、调节情绪、恢复心理健康、促进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消除他们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逆反心理,缩短他们与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其三,加大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教育是生命体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如果教育者的素质低下,教育的效果就无从谈起。为此,应加大对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有关心理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在培训过程中,把科学素质的提升和人文素质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影响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 叶湘虹.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方法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2]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 杨丹.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学原理、方法的理性思考.黑龙江教育,2007(1).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