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教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工作的启示

2011-12-29 00:00:00万树超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10期


  荀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劝学》教育和激励了无数代学子努力奋斗为国出力。荀子的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时也吸收了先秦百家的精华部分,是政治、道德和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本文将对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论述,并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作用和价值。
  一、荀子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思想吸收了先秦百家的思想精髓,自成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提倡道德教育
  荀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荀子对于人性的认识与儒家的思想刚好相反,主张人性恶的假设,但是,荀子认为人的性格和道德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实现善的状态的。荀子根据人性恶的特点提出了三种教化人的方法,分别是礼仪、法律和音乐,他认为只有通过这三种手段和方法的结合才能真正地使人性恶的人变为善良的人。三种方法的地位也是大不一样的,荀子主张以礼仪为基本教化方式,而法律和音乐是辅助的教化方式,在这个方面荀子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主张通过礼仪和道德的力量去限制人们对不合法利益的追求,他所希望实现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以道德和礼仪为基本社会秩序的社会,或者称之为一个高尚伦理价值的社会。荀子所宣传的具体教育思想也是以其宏观上的道德教育为基础和最终目的的。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道德与利益是一致的而不是矛盾的。在荀子的价值观和道德教育体系中认为道德与利益是统一的,并且存在着许多的共同点,荀子认为金钱和私人的个人利益只是短期的利益,而道德规范对人是受益终身的,追求长期利益和有远见的人往往追求的是道德规范,道德才是最长远和最实在的利益。道德教育要抓好礼仪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礼仪是个人和社会道德的外在体现,理想中的社会是一种具有道德,并且外在表现出礼仪的社会。
  第二、通过音乐和礼仪共同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荀子认为音乐的教育对于人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情感,而听乐曲的人也会被优美而富有感情的乐曲所感动,音乐不仅能够教育人重视道德而且还可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里荀子所指的音乐不是一般的通俗音乐,而是具有高雅情操的高雅之音。荀子认为礼仪的核心是和谐的秩序,整个社会都遵守道德的礼仪,按照礼仪办事,就会变得和谐与稳定。荀子主张通过礼仪的规范作用,规范人的行为,从而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2.重视教师的作用
  荀子认为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把教师提高到了一种备受尊重的地位,学生见教师必须遵照固定礼仪行事。荀子认为国家的统治和管理依靠的是受过教育的人,而这些人的知识往往都是来自于他们的教师。因此,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能够决定国家的兴衰。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如果没有受到教师的教诲,人就会变得恶;反之受到教师的教诲,就会成为社会中的栋梁之才。通过荀子的思想可以看出荀子把教师的作用和地位看的是非常高的。
  在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方面,荀子主张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服从,在现在看来可能有一些过时,但是,荀子对于合格教师的要求则是非常严格的。第一、教师要严格按照礼仪和规则办事,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生要模仿教师的行为和精神办事,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起到表率的作用。第二、荀子对于教师的资质和能力也进行了严格的要求,他认为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经验,精通教学的方法,并且具有辩论和讲演的能力和口才。
  3.提倡实践学习
  荀子主张向自然学习,主张学生进行实践,提倡“知行合一”。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这段话充分表现了荀子的实践观,他认为人的理论主要是来自于自然,同时,人学习的目的也是通过劳动去改变自然,这种思想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荀子主张通过实践而获得知识,他认为人获得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通过手、脚、鼻等外部的感应器官去感受,只有真实地感受到了外部的世界,才能真正地了解外部世界及其本质特征。第二、通过理性的分析能力去分析外部器官的感知,然后将外部的感受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其内在的客观规律。第三、践行通过感知和分析得出来的理论,也就是我们后人所称的实践。因此,荀子的认识和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来自于实践和用之于实践的过程。
  二、荀子教育思想的启示
  荀子教育思想对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道德教育思想的启示
  荀子教育思想的中心是道德教育,对我们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时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荀子认为人性天生是恶的,应该通过后天的教化使人从事善良的行为。根据荀子的教育思想人是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那么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呢?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也给出了很好的答案,荀子认为道德教育或者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只对在校生进行教育,而应当进行全社会的普及性教育。我国现在存在的许多社会问题都与社会中人的道德观念不强有着重要关系。例如,社会治安恶化、人情淡薄和演艺圈丑闻不断的现象。对于全面的道德教育荀子给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他认为应该采用三种方法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第一,宣传道德与利益之间的一致性关系。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要大力宣扬以义求利、因义得利、德福统一的义利观,尽管有着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对于各种经济、政治和其他一些社会行为在思想和舆论上仍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监督、引导与控制作用。因此,将传统义利观里面的积极因素合理地发掘、利用,可以把公众对于道德修养与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有效地调动起来,从而树立公众健康向上的道德信念,提高社会公众的道德责任感、自豪感。第二、通过音乐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现代的媒体不仅仅是古代的音乐这么简单,而是包括着各种艺术形式的文化艺术,所以社会应当多上映一些公益性强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同时多创作一些上进的音乐作品,鼓励年轻人认真、勤奋的奋斗和学习。第三、通过礼仪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荀子主张人们按照礼仪和规则行事,因此,我们要加强公共礼仪的教育,鼓励人们讲普通话,按照规则和风俗习惯办事,按照礼仪办事,这样也可以从外向内的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2.荀子重师思想的启示
  荀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主张学生对于教师的尊重,这种尊重不是没有条件的,而是对于教师来说具有严格的要求的。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能够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学术和教学水平,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荀子对于教师的这几点主张对于我国现在的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作用,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本着四种基本的原则:第一、要尊重教师,无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在学校中都要有尊重教师的风气,一个不尊重教师的国家是一个没有真正文化的国家,在政策的制定和教学计划的实施中都要征求教师的意见,避免出现学校衙门化的现象。第二、要加强教师队伍的道德建设,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和表率;要严抓教师队伍的道德建设,让教师给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第三、要加强教师队伍的能力和学术水平建设。第四、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技术建设。只有做到了这四点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
  3.荀子重视实践思想的启示
  荀子是重视实践的教育家,他主张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然后再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种精神正是现在我国教育中缺乏的,学校中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理论层面的教育,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常常是被忽视了的,所以学校中培养出来的许多“人才”都是纸上谈兵,一旦到实践中去就经不起考验。所以,我国要根据荀子思想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我国教育中的实践部分,在校期间尽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要组织学生到自然中去,到工厂中去,去真正地实实在在地接触自然和生产的第一线,进行实践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总结出经验,然后将经验和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荀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不朽的,不断地给现代教育新的启示和为祖国的教育改革做着重大的贡献,是我国传统思想的瑰宝。
  参考文献
  [1] 毛礼锐,瞿菊农,郡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 王文莉,尚琦.荀子箴言录.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3]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