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作家,同时也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小说代表作《爱弥儿》里面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比如在教育目的及教育内容上展现出的独到的生存教育理念。卢梭是较早提倡个体德智体美各方面均衡发展的教育大家,他的思想直至今日依然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生存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爱弥儿》与生存教育
《爱弥儿》一书集中代表了卢梭的生存教育思想。全书主要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至20岁成人的全部受教育过程,并详细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和生存教育主张。
什么是生存教育呢?武汉大学的彭国平在其论文《生存教育的价值研究》中阐释道:“生存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意识、生存知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等方面进行的教育,以保证受教育者不仅在学习生活中能做到独立、自主、自理,也能在以后工作中自强、自立、创造,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和发展,成为生存好、发展好的社会个体。”卢梭认为理应对孩子进行这样的生存教育:“应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了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问题不在于防止他死去,而在于教育他如何生活。”
二、教育指导思想:尊重个体、尊重生命
卢梭倡导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认为教育要遵从儿童发展的自然法则。儿童发展是个自然的进程,每个年龄时期有其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教育要顺应这种自然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还提出教师处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可见,卢梭是从人道主义出发,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这一点直接影响了以后的人本主义的发展。而生存教育理念也秉承着尊重个体、尊重生命的基本思想。生存教育就是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培养其独立生存意识、珍爱生命意识,培养其生存技能,发挥其主体性与创造性,从而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未来社会的主人。
三、教育目的:自然人和适应力
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卢梭认为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生长、身心协调发展、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具体地说,卢梭所培养的自然人具有如下四点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级、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不难发现,卢梭笔下的“自然人”处处洋溢着可贵的独立精神和极强的适应性。无论是在体能、心智还是心态上,自然人都能将自己的身心与周围环境协调到一种和谐状态。正如皮亚杰所强调的:“智力的本质是适应力。”自然人之所以能够相对摆脱传统、他人的束缚,呈现出其独特个性,而又具有充分的社会适应性,究其根本,就是其所遵循的自然发展规律。“给儿童最大的自由,让他尽可能地充分活动。”这一教育准则无疑对当下的生存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的生存力、适应力、创造力不是教师教育出来的,而是个体在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索,拓展知识、能力,并且在参与中不断生成的。生存教育要时时处处为其创造开放式的教育,在开放式的活动中不断挖掘其生存潜力、适应潜力。
四、教育内容:生存理念
1.生存意识教育的养成
生存意识教育主要包括对生命、生活含义的重新解读,自主意识教育和忍受痛苦的意识的培养。
(1)对生命、生活含义的重新解读。卢梭对生活一词的解读有其独到之处:“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生活的最久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卢梭强调的生命,不仅仅是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的适应价值,更是一种指向内心的对生命虔诚的信仰。这一生存教育理念也包括了现代教育所倡导的生命教育、自爱意识。“自爱”始终是很好的,始终是符合自然秩序的。由于每个人对保持自己负有特殊的责任,因此,我们第一个最重要的责任应当是不断地关心我们的生命。
(2)自主意识教育。尊重儿童天性,给儿童充分的自由的表现之一即是尽可能让儿童发挥其自主能力,培养其自主意识。因此,在对教师的职责定位上,卢梭说:“他的职责并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为此,卢梭强调指出了教育的三个准则:“①必须让他们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这些力量,他们是不至于随便滥用的。②一切身体的需要,不论是在智慧方面还是体力方面,都必须对他们进行帮助,弥补他们的不足。③在给他们帮助的时候,应当只限制他们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因为胡乱的想法是不自然的。遵从这三条原则,就能在儿童心中萌发出独立的种子,培养出自由个性。”
(3)忍受痛苦的意识。卢梭对痛苦于生命的意义的见解也有其独到之处。他认为,我们的痛苦产生于我们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一个有感觉的人在他的能力夸大了他的愿望的时候,就将成为一个绝对痛苦的人了。人幸福的道路不再于减少其欲望也不在于扩大其能力,而在于减少那些超过我们能力的欲望,在于使能力和意志两者之间得到充分的平衡。”因此,卢梭认为在儿童身心柔弱的童年时期不仅要保持其能力和欲望的相对和谐,还要具备忍受痛苦的能力。忍受痛苦是儿童应当学习的头一件事情,也是儿童最需要知道的事情。这种在逆境中勇敢生存,忍受痛苦的意识的培养,对于今天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来说,无疑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
2.生存知识教育的合理启蒙
卢梭认为,在少年期,由于少年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此已经具备了对其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在这两方面,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也折射着其生存教育理念的光辉。
(1)智育方面。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他们在获取知识方面的能力,在于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在智育的内容上,卢梭是一个坚定的实用主义者。他在文中多次提到学习内容的标准是其对个体是否有用。因此,他主张根据儿童的生活环境教之以一些天文,地理方面的常识。关于智育方法,卢梭认为,应首先培养孩子的探索学习兴趣,在这种兴趣激发起来之后,教之以学习的方法。
(2)重视手工劳动。在卢梭看来,所有一切有身份的人当中,最不受命运和他人影响的,是手工业者。他认为,手工业者可以依靠自己的手艺谋得生存,是自由的。他对爱弥儿讲到:“你要记着的是,我要求你的不是才能,而是一种手艺,一种真正的手艺,纯粹的机械的技术,做的时候是动手而不是动脑,这种收益虽不能使你发财致富,但有了它,你可以不需要财富。”他认为,每个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应为社会劳动,否则无异于偷盗流氓。这种观点在当时是具有相当的民主意义的。
3.生存能力的突出强化
生存能力包括身体锻炼,动手能力教育和个体与他人、社会和谐相处能力的教育。
(1)身体锻炼。一方面,卢梭非常重视强健体魄的教育,认为要经常给孩子洗澡,把它当作一个增强体质的办法,使肌肉的纤维更加柔和。另一方面,他教育孩子打破法则,开发身体潜力;尽早开发儿童的潜能,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2)动手能力教育。卢梭主张给儿童以自主空间,在活动和实践中学习。他反对儿童静坐学习,认为儿童的天赋本能促使其参与活动,活动是其释放生命活力的一种表现。他反对人屈从于千百种技术的支配,主张“利用我们的天才来增进我们的技巧,只制造可以随身携带的工具。如果他看见人家做弹簧,他就想知道钢铁是怎样从矿石中练出来的,如果他看见别人把木板钉成箱子,他就想知道木筏是怎样砍的”。总之,爱弥儿通过大自然的教育有足够的知识利用环境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机会。
(3)个体与他人、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卢梭要培养的自然人并非完全脱离其社会性一面的人。他要培养的自然人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社会适应性,能承担社会责任。基于其性善论思想,卢梭特别强调儿童要真诚与人相处,拒绝傲慢和虚假,要热心帮助他人。个体的同情心和对他人的关爱,在卢梭看来,也是一种由自爱而生发出来的自然情感的表达,儿童由自爱而学会爱别人、爱社会、爱自然。个体是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点,只有与他人、社会和谐相处,真诚关爱,个体的生存才有保障,自己的生命才会得到升华和净化。
总之,《爱弥儿》这部在教育史上引起划时代革命的小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生存教育虽是在20世纪才提出的,但实际上卢梭的这本书中已经蕴含了生存意识教育、生存知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这些可贵的思想必将引领年轻一代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可以说,《爱弥儿》是一部常读常新的教育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 [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