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许多地区面临着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对于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言,均衡地利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是更为可取的经济发展模式。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促进作用,以及教育投入机制应如何有效地寻求最佳的投资方向来获取最优的投资效果,其关键是要培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创新人才,经济转型中的教育投入机制关系着所需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对我国来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多种主体共同努力,既需要微观主体调整要素配置方式和提高配置效率,也需要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有效的教育投入机制应该是更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如何寻找最佳的投资方向来获取最优的投资效果,既要考虑教育投入的总量,更应该考虑教育投入的效率。
一、制定完善的教育投入机制与发展整体化方案,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制度支持
我国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需求性质和形态的根本变化,教育的投入要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既充分考虑地区的优先发展、生产力的增加和基本教育原则,又充分认同和适应学习者对教育方式、内容和教育机构要求的差异的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政策制定者认为解决低质量的人力资本问题在于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包括更多的学校,更多的老师,更多的课本,以及更多的可以得到这三者的机会。因此,传统的教育投入机制,主要依据是以生均定额和学生数为依据的拨款方式,这些干预确实增加了学校的供给。然而事实说明,这些并没有带来期待中的生产力增加。教育的投入要符合构建和谐社会宗旨,创新政府拨款机制,使投入性拨款转变为产出性拨款,机制创新的目标在于提高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率,并有利于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需求。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对教育投入机制进行有效创新,从而合理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并提高我国人力资源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教育投入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完善以依托能力的建设的链条,响应劳动力市场和教育机会市场驱动的教育体系,引导教育体系从当前的供给导向型改变为需求导向型。“投资教育对经济的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它可以减少收入的不平等,降低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
二、改进教育财政系统的保障性、有效性和公平性,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财政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很小,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十一五”期间,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各级政府都加大了教育投入,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使教育经费总投入从“十五”期末(2005年)的8418.8亿元增至2009年的16502.7亿元,增幅达96%,几近翻番。财政教育投入虽然有了明显增加,但投入总量仍然不足。从国际对比的角度来看,目前发达国家的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1%,欠发达国家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3.84%。2009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59%。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
教育被看成是准公共产品,受到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支持和制约,应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教育财政机制的长期目标在于区分和协调公共财政和市场机能在教育中的责任,充分调动市场机能,为教育财政形成稳定规范的公共财政外的经费来源。教育经费不足、分配不均以及效益低下是我国教育财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投入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就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保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基础上,要重视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培养提供财政支持和保障。哈佛大学的学者罗伯特·巴罗等运用新的经济增长理论作了调查,其结果是:妨碍穷国赶上富国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人力资本,即教育不发达,人才和知识不足。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把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在战略地位,教育事业费有了较快的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4%以上,教育事业费增长速度高于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虽然经费比重呈总体上升趋势,但教育投入的收益率与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居落后地位。据调查,我国教育投入的收益率只有2.6%,而发达国家的教育收益率是10%以上,我们国家教育投入效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三、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构建多元化教育投入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在政府投入为我国教育经费来源主渠道的前提下,能否开拓非政府渠道,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导向。虽然我国颁布了捐赠法,但在具体税收政策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只是实行税前从所得中全额扣除捐赠额外,没有其他税收优惠以鼓励社会捐赠。企业投资也是学校经费,特别是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我国教育经费来自于社会的投资也不高,对多元化筹措教育资金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在多样化的办学体制下,政府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针对不同的教育供给形式,特别是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教育需求制定不同的政策激励措施,使各种教育组织能够发挥自己的办学特色,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构建多元化教育投入机制。发达国家的教育收益很大一部分来自民办学校。为此,建议国家更多关注民办学校的发展,予以更多的资金与政策支持,比如放宽民间资本进入民办教育的门槛。继续完善投资教育的激励政策体系,激励企业、个人和非营利机构增加教育投入,降低教育投入风险,提高民间资本投资教育活动回报率。在政府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
四、加大重点专业、重点学科投入,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队伍,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人力资本保障
教育投入对于技术进步至关重要,经济发展的早期模式主要是依靠各类资本投入,但是,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依靠技术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投入总量及教育投入的取向有着决定性影响。我国教育投入机制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能型、创新型教育投入不够;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发展投入不足;职工后续教育、农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大学毕业生职前就业培训教育投入不足;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专业教育投入不足等。
目前,我国教育投入机制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要求。传统教育投入的目标在于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教育投入机制依然是供给导向型,主要考虑的是教育投入的总量,而对教育投入的效率考虑不够,导致了教育投入的投向和取舍出现问题,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脱节。当前我国教育投入机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相适应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对适应新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契合的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投入和发展不足。有效的教育投入机制,更能使教育面向市场,使教育为经济增长转型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创新型人才。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制于空间成本,对外交流受到客观限制,部分地区严重依赖资本驱动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没有充分重视,而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极大的作用,人力资本是资金、技术效益的前提,依靠高素质的劳动力和管理人才去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的利用率。
教育发展的宏观战略应以确立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为重点,使高校全方位融入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对打造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学科进行重点支持;教育投入机制的完善要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就要求高等学校必须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加快现代管理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五、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教育投入、技术创新主体
通过制定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科技计划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教育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2009年,全国教育投入中社会捐赠经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的比例与2005年相比均有所下降。税收政策对个人、企业和社会扩大对教育投资的激励效果不明显。现行税制中的相关税种为贯彻政府促进教育发展意图而规定的税收优惠措施,在形式与种类上比较单一,缺少应有的系统性与前瞻性,税收优惠的适用与受益范围比较窄,主要体现在个人所得税制和企业所得税制中,对鼓励社会投资办学没有多大的激励作用,难以适应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的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同时,有关教育的减免税规定过于粗糙,缺乏较强的针对性与灵活性,制约了税收优惠措施激励作用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王红,田健.教育投入与保障:“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趋势展望.教育发展研究,2011(1).
[2]闵维方主编.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200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徐瑞娥.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投入体制问题的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4.
[4] 乔春华.完善与规范教育投入体制初探.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2).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