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定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实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决策,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9年6月13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的伟大战略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关于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一词在现今是被人们使用较普遍的。究竟何谓“素质”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是人的解剖生理特点,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它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从教育学角度来看,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因此,人的整体素质就包括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培养的素质,是个体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的变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就是素质教育的实质。也正是这种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作风,求实的科学态度,浓厚的学识功底,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全面的基础。
二、素质教育政策的形成和实施过程
1.素质教育政策的形成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基本形成和正式提出大约经历了近7个年头,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从工作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素质教育的概念和理念,直至国家将“素质教育”正式作为一项政策问题提出。
素质教育政策的起始是1988年第11期的《上海教育》(中学版)刊出一篇评论员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目标》。该文章指出,当时的教育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全面提高初中毕业生的素质,把素质教育作为初中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目标来抓。后来,全国教育界围绕素质教育的这一主题开展大讨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于是,一些学校根据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进行了体现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单项或综合教学改革试验。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在这里虽然没有提及“素质教育”的概念,但是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转变“应试教育”倾向,提高全体学生的四个方面的素质。这也就是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政策的文件中首次肯定和反映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
1994年6月17日,中共中央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会上讲话时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94年8月,《中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这是首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标志着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明确的政策问题。
2.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
国家教委于1996年2月在湖南汨罗举行素质教育现场会,介绍、总结和推广地方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经验。后来在全国首批建立了10个素质教育试验区,各省市建立了许多省级素质教育试验区。这标志着在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性指导下,素质教育改革性试验开始从学校性扩展为区域性的教育改革试验。1996年3月17日,八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第一次以政策文件的形式明确和肯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方向。
国家教委1997年9月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会议不仅总结了经验,还对全国实施素质教育作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这就标志着素质教育改革从区域性试验进入了全国性改革的阶段。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阐释了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特征,就薄弱学校建设、课程体系、督导评估体系、考试与评价改革、升学考试制度改革、改进德育工作、校长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措施。1998年2月24日,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于1999年1月13日正式批转并实施。明确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素质教育要从典型示范为主转向整体推进和制度创新为主。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2010年7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再次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胡锦涛和温家宝在会上对于这一点均作出强调,要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于是,我国素质教育政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并全面实施。
三、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政策的反思
1.增加教育政策对教育问题的灵敏性
从上述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的确定和形成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1988年到1994年的初步形成,再从1996年至今的实施,二十多年的时间。把素质教育作为明确素质教育政策问题是以1994年李岚清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作为标志的。至1997年,国家教育政策才对素质教育问题进行全面规划,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我国教育政策对普遍性的教育问题反映不够灵敏。但是,这种形式的教育政策形成,政策的导向和实施具有很好的社会和群众基础;不过它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分析,所得出的教育问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不够具体,有时会出现偏差。因此,我国教育政策应增强对普遍性教育问题反映的灵敏度,注意对问题的选择以便及时明确有关教育问题,发挥教育政策对教育改革的导向作用。
2.加强教育改革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我们从其形成过程可以看出,从自发讨论、试验、领导呼吁、政策介入、区域推广、政策全面规划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素质教育的实践都是自发的、区域性的,没有国家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导和设计,基层的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和很大的困惑;有的还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偏差。因此,我国教育政策决策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人民群众的参与,国家领导人的积极提倡与推动,又应该有专家学者对教育政策的研究和论证,把这几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要重视和加强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工作。
3.提高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在我国素质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关于素质教育的政策文件大都强调宏观政策问题和象征性政策问题,缺乏具体操作性的配套政策措施。对成功实施素质教育所需的支持条件没有全面分析,对实施的效果没有进行具体反复的论证,虽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群众基础,但还存在着国家的整体教育改革政策方案论证和准备不足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力度,加强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政策支持,尽快完善实施素质教育所需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和完整的素质教育政策系统,加强国家对素质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对峙与融合——20世纪的教育改革.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 张乐天.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刘复兴.素质教育政策与美国2061计划.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4] 顾海良.教育体制改革攻坚.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5]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