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举的回报

2011-12-29 00:00:00刘燕敏
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 2011年10期


  “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小小的善举或许在不经意间能给别人莫大的帮助。当心灵被触动时,善举就被激发了出来,它像一口火山,随时都会爆发,又像一泓清泉,无时无刻不在流淌。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是一个善意的谎言,都可以让人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善意是会传递的,并且传到最后,又会回到你的身边。
  
  她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名女生,名字叫汉纳·班德丝,19岁,被查出患了神经胶质瘤。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疾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手术。为了尽快筹集到高昂的医疗费用,她决定向费城的一位富翁求助。
  这种想法产生之后,她给那位富翁发了一封求助信,问他是否愿意资助自己7万美元去做手术,从而让自己活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信发出之后,她后悔了。她想这是在以灾难的名义向别人要挟,她宁愿死去都不应该这样做。要是富翁真的汇钱来,她也要把钱退回去,因为她觉得这是在绑架。
  三天过去了,富翁没有回信,她的心轻松了许多。她想那个信箱也许根本就不是富翁的,或者是但早已作废了。就在她庆幸富翁没有收到她的求助信时,一封邮件传入了她的邮箱:据我所知,犹他州有一家慈善基金会,专门资助神经胶质瘤患者,你不妨向他们递上一份申请,下面是基金会的地址……
  这封信是从那位富翁的信箱里发出的。她读后,心想:真是庆幸!他没有大发慈悲,要是他真的答应了,就算救了我的命,也救不了我的灵魂,因为这钱是以我的疾病要挟来的。她一边庆幸,一边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给那家基金会发了一封信。犹他州果然有这么一家机构,并且愿意给她提供帮助。
  汉纳的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她得救了。康复出院后,她觉得有必要对那家慈善基金会表示一下感谢。休假期间,她去了一趟犹他州,可是踏遍了犹他州的每一条街道,她都没有找到那家慈善基金会。那一刻,她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明白了那位富翁的善心,这善心不仅挽救了她的生命,也挽救了她的心灵。
  大学毕业后,汉纳·班德丝没有离开纽约,她找了一份工作,在世贸中心97层的一家金融机构上班。2001年9月11日,两架飞机撞向世贸中心,大楼倒塌。就在那危险的时刻,这家金融机构正好有一份拷贝的经营资料传回了总部。这份资料很有价值,如果消失,会给公司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谁会去做这件事呢?这是“9·11”事件中,唯一一个这么做,并且做到了的人,她的名字叫汉纳·班德丝。这家金融机构是那位富翁在纽约的一家分支机构。
  她用忠诚和责任回报了一个隐秘的善举,同时也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善意是会传递的,并且传到最后,又会回到你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