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书迷,最喜欢看的是《三国演义》,最喜欢的人物当然是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这一个个谋略故事我都熟记于心。尤其是空城智退司马懿,在惊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同时,我也为司马懿的谨慎多疑叹息不已,心想:这计策的破绽如此之多,如果是我,定然不会中诸葛亮之计。
正在我为司马懿鸣不平之际,恍恍惚惚之间,我迷迷糊糊不知所以,仿佛坠入深涧,又好似飘入云际。等我睁眼一看,已经置身空旷的原野,原野上十多万大军整装待发,我也身披盔甲,骑着高头大马。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是怎么回事?
忽然,一名哨兵向我身旁的一员大将禀报:“启禀将军,西城城门大开,只有十几名百姓在城门打扫,诸葛亮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正焚香操琴。”我一惊:难道我回到三国了,还要“参演”空城计?旁边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懿?那我是谁?我刚要问话,只见司马懿对我说道:“徐公明,你有何想法?”
徐公明,我成徐晃了?曹操“五子良将”之一,这可是一员猛将啊!
“公明……公明……”
“啊,以末将之见,诸葛亮耍的是空城计,我军理应挥军杀入,定可活捉诸葛亮。”我对《三国演义》中的这段描写太熟悉了,诸葛亮,看我不揭穿你的计策!
司马懿却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果然和《三国演义》里写的一模一样,我看司马懿在打退堂鼓,便自告奋勇请战:“将军细细思量,诸葛亮的主力部队都在街亭被我军全歼,就剩下赵云的几千残兵败将,即便是计,诸葛亮哪里来的兵马设伏?末将愿杀入城中,取诸葛亮首级献上!”
司马懿琢磨再三,见我积极请战,只好答应。我立刻带领本部军马,挥军直入西城。不料,遭伏兵。司马懿率兵死战,方才救我出城。回去后,司马懿狠狠训斥了我一顿,如果不是几个将军力保,我怕是要被军法处置了。
可我怎么也想不通:《三国演义》上明明说诸葛亮设的是空城计,他哪里来的兵设伏呢?
半年过后,司马懿提兵再与诸葛亮逐鹿祁山。因诸葛亮过于谨慎,没有采纳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计策,蜀军大败。
于是,西城外,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虎视眈眈,西城城门大开,诸葛亮又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正焚香操琴。
有了上一次的教训,我只好闭口不言。司马昭则说:“父亲,我看诸葛亮此次弄虚,城中并无军马。”我小声地说:“少将军难道忘了末将上次的教训了?”司马懿思量片刻,还是作出了撤兵的命令。
事后证明司马昭是正确的,司马懿再次狠狠地训斥了我一顿。我有些迷茫了:莫非这一次才是真正的“空城计”?
又过了半年,魏蜀两军在祁山交战,因蜀军后院着火——孟获捣乱,诸葛亮只好收兵。
唉,剧情第三次惊人的雷同:西城外,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虎视眈眈,西城城门大开,诸葛亮仍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正焚香操琴。
作为一名先锋,我忍无可忍,还未等司马懿下令撤退,就带着本部军马冲入城中……
这一次,我被诸葛亮活捉了。
当蜀兵的刀落下的时候,我脑后一凉,惊醒了过来:妈呀,原来是场梦啊!
梦醒之后的我才懂得:诸葛亮用兵虚虚实实,防不胜防,真神人啊!
灵犀一点:
作者凭借自身对《三国演义》的熟练掌握,自如地驾驭着穿越到三国后的故事发展,不仅引经据典,再现真实历史故事,而且进行了再创造,使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由此可见,平时多读课外书,不仅能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拓宽写作思路,写出新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