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话中国共产党在安徽

2011-12-29 00:00:00本刊编辑部
党史纵览 2011年6期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传播
  安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等数十种刊物在安徽青年知识分子中传阅。随后,安徽的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开始创办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刊物。1920年,蔡晓舟在安庆创办《新安徽》,同期《平议报》等一大批刊物相继问世。1920年,芜湖高语罕编辑的《白话书信》,成为安徽马克思主义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刊物。
  
  ▲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和第一个城市党支部的成立
  1923年寒假,曹蕴真和薛卓汉等先后介绍小甸集小学校长曹练白及方运炽、陈允常入党。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多,根据党中央指示,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曹蕴真任特支书记。这是安徽第一个农村党组织。1923年12月,柯庆施在安庆北门外万安局一号濮家老屋的前进堂屋里召开了建党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王步文、濮德治、许继慎等10人。会上,宣布成立中共安庆支部,推选柯庆施为支部书记。这是安徽第一个城市党组织。(图为中共安庆支部成立旧址——安庆外万安局一号濮家老屋和中共小甸集特支成立旧址——寿县小甸集小学)
  
  ▲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成立
  1927年5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在武汉成立,柯庆施任书记。迁回安徽后由柯庆施、王步文、王心臬组成常委会。1928年3月,第二届省临委成立,书记尹宽。省临委传达、贯彻八七会议精神,恢复和发展各地党组织。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安徽人民高举武装斗争的大旗,先后举行了几十起农民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在安徽的统治。(图为省临委机关秘书处旧址——原芜湖新民中学)
  
  ▲各地起义暴动
  从1928年至1930年间,安徽大地从北到南陆续爆发了多次武装起义。1928年4月9日,中共皖北特委发动了震撼皖北的阜阳四九起义,宣布成立安徽省第一个革命政权——皖北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了皖北工农红军。1929年5月6日(农历立夏节),河南省商城县南部(现金寨县)爆发了立夏节农民武装起义,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师,创建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1929年11月8日,六安独山镇和霍山县农民相继发动暴动,六霍起义后建立了红军武装和苏维埃政府。1930年2月,请水寨地区(今岳西县境内)爆发农民暴动,起义队伍后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1930年,中共广德县委发动农民开展大规模的“抗租、抗税、抗捐”分粮斗争,后来成立了皖南红军独立团。这些起义多数最终被镇压,但是革命的火种从此在安徽的大地上燃起熊熊火焰。(图为独山暴动总指挥部旧址)
  
  皖西苏区土地改革
  1930年4月至1931年5月,皖西苏维埃政府领导根据地的广大农民开展了土地改革,通过了《土地政纲实施细则》和《森林办法》,约有32万多贫苦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分到了土地。1930年八九月间,皖西苏区几乎全被敌人占领。同年冬,皖西苏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重建苏维埃政权,随后又普遍掀起了土地改革热潮。近100万人口分到了土地。
  
  ▲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驻皖南的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由泾县云岭地区出发,向江北转移。6日,当部队行进到茂林地区时,遭到8万多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袭击,新四军被迫还击,血战7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而失利。除了2000多人突围外,一部分被打散,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捕。军长叶挺赴国民党军阵营谈判时被扣,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图为北撤途中待命的新四军部队)
  
  ▲皖南三年游击战争
  1934年底,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军皖南失利,闽浙赣苏区失陷。留在皖南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李步新等率领下,在皖南分散坚持游击战争。在反“围剿”斗争中,先后开创了泾旌宁宣、贵秋东和休宁的鄣公山三块游击根据地。1936年初,皖浙赣省委成立,关英任书记,建立了5个特委及皖浙赣红军独立团,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壮大党组织和红军,使以鄣公山为中心的皖浙赣游击根据地进一步发展。1937年底,这支红军武装被改编为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图为皖南红军独立团在黟县汪乡横坑村书写的标语)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年6月30日,由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7个纵队,在鲁西地区强渡黄河,向大别山进军,揭开全国性大进攻的序幕。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从鲁西南的金乡至菏泽以南一线向南推进,11日越过陇海路,接着陆续跨过涡河、黄泛区、颍河、沙河,于26日渡淮河,27日到达大别山地区。此后,经3个月战斗,建立33个县的人民政权,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图为刘邓大军徒步涉水挺进大别山的情景)
  
  ▲淮海战役在安徽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继辽沈战役之后,由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对国民党徐州集团进行的一次战略性的大规模歼灭战。淮北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之一,也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所在地。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与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共60万人,于11月6日发动淮海战役,相继歼灭了黄百韬第七兵团、黄维第十二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图为总前委5人在萧县蔡洼的合影)
  
  ▲渡江战役在安徽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的500多公里战场上,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蒋家王朝。1949年3月22日,总前委邓小平、陈毅、谭震林等移驻蚌埠郊区燕山乡孙家圩子,研究渡江战役作战问题。4月初,总前委移驻肥东瑶岗村。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国共和谈宣告破裂。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按预定部署发起渡江作战。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图为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安徽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
  1949年2月,淮海战役总前委研究决定并报中央同意,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宋任穷为书记、谭启龙为副书记。后因种种原因,华东局决定暂不成立中共安徽省委,以长江为界分别成立皖北区党委和皖南区党委。1952年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安徽省委在合肥成立,同月安徽省军区成立。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图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大门)
  
  ▲ 治理淮河
  1951年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视察淮河。1991年淮河大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现场视察,对淮河救灾和治理作出指示,国务院作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掀起了新中国的第二次治淮高潮。2003年,安徽省政府成立治淮工作领导小组,把治淮重点工程建设纳入省“861”行动计划。至今,已完成了怀洪新河、临淮岗工程、洪汝河初步治理等多项工程,经过新时期两次大规模治理,淮河安徽段的防洪工程体系已经建成,淮河的防洪保安能力大为增强。(图为1951年治理淮河劳动场面)
  
  安徽省第一次党代会
  1956年7月2日至15日,中共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合肥召开。会议讨论和审议了曾希圣代表省委所作的工作报告,讨论并通过了省委提出的《1956~1967 年安徽省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并作出了相应的决议。会议选出中共安徽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39人,候补委员13人;选出安徽省出席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31人,候补代表3人。
  
  ▲肥西山南的包产到户和凤阳小岗的
   “大包干”
  1978年秋,针对全省旱灾严重,农业减产,群众生活面临严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