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纪录 彪炳千秋的历史盛会——中共七大

2011-12-29 00:00:00匡吉平
党史纵览 2011年6期


  1945.4.23——6.11 延安 代表人数755人 全国党员121万人
  
  1945年春夏之交,陕北大地,桃红柳绿,生机盎然。备受全党关注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胜利举行。这里,是当时陕甘宁边区的首府、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七大召开之际,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个关键时刻。如何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在这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转折时刻,中国共产党决定召开这次大会,作出自己的抉择。与此同时,国民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也于5月5日在重庆拉开帷幕。两个大会,有着完全不同的目的,代表着中国完全不同的命运。中国共产党为这次大会的召开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酝酿和筹备。
  1928年7月11日,在苏联莫斯科近郊的一座“银色别墅”里,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这次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党的全国大会是党的最高机关,按通常规例,每年开会一次。”因党的二大正式决议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其下属的一个支部,党章中同时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要“由中央委员会得共产国际之同意后召集之”。按照上述规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应于1929年7月举行。但是,从六大到七大,为何相隔了17年之久?
  
  多次动议召开七大
  
  筹备召开七大,仅中央正式决定就有8次之多。六大闭幕以后,中共中央即酝酿筹备召开党的七大。早在1931年1月召开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就作出决议,正式将召开党的七大列为全党“最不可延迟的任务”之一,并“委托新的政治局开始必需的准备工作”。提出七大要总结苏维埃运动的经验,“要通过党的党纲和其他文件”。但此后不久,由于国民党军队连续对中央苏区发动“围剿”,战事连绵不断,一批党的重要干部因叛徒告密而被捕牺牲。1931年4月,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参与领导中央特科工作的顾顺章被捕叛变。6月,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向忠发又被捕叛变。在这种情况下,王明就离开了白色恐怖下的上海,去了莫斯科。不久,驻上海的临时中央因环境险恶,迁到江西中央苏区。接下来就是长征。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是不可能的了。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日渐安定,召开七大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1937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召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提出“尽可能地在较短时间内召集大会”。政治局认为在最近时期内召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中国人民解放斗争和党的工作,均有重要意义。大会还初步拟定WR48aMwgCoRWRvPRYNky0tIfahtFuekHtea22X+/qI0=了七大的主要任务和议事日程。会议决定成立七大筹备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王明为书记;毛泽东、王明、张闻天、陈云、康生5人组成秘书处;毛泽东、王明、朱德等25人组成七大代表召集委员会。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相扰,这个决议并没有被付诸行动,筹备委员会也没有正式开展工作。
  1938年3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再一次讨论了关于召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具体准备工作。会议决定,发布为召开七大告全党同志书和告全国同胞书;向地方党组织发布进行七大准备工作指示;成立大会报告准备委员会,责成政治局及中央同志起草报告的政治提纲和专题论文。会议还决定派任弼时赴苏联,如实向共产国际报告中国共产党准备召开七大的情况,以争取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支持。9月至11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召开七大的重要性,通过了《关于召集第七次党的代表大会的决议》。
  1939年6月14日、7月2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两次向各地党组织发出如何选举七大代表的通知,要求9月1日前选举出代表:总数约为450人(7月21日的通知又作了补充:“各地除照数选举正式代表外,并应选出三分之一的候补代表,总数为150人”),并就代表的名额作了具体分配:北方局74人,八路军95人,新四军50人,南方局(包括四川在内)56人,边区(包括中央机关、留守兵团在内)100人,中原局50人,陕西省委15人,华北3人,东北3人,新、兰(新疆、甘肃)4人。同时强调代表必须为一年以上党龄、政治上绝对可靠的正式党员,一般年龄在20岁以上;尽可能使妇女、青年代表占10%,工人代表占20%,而且工人代表尽可能涵盖有大城市、大产业、铁路、海员、矿山等区域或行业;必须注意代表质量,郑重选择,不得滥竽充数。然而,此时的国内形势又发生变化,国民党顽固派相继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中共中央把主要精力放在领导各地打退反共高潮和粉碎日军“扫荡”上,召开七大的筹备工作又一次受到影响。
  1941年3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延安召开,会议决定在五一劳动节召开七大,要求一切准备工作要在节前完成,而且决定七大的议程主要为三大报告,即政治报告(毛泽东)、军事报告(朱德)、组织报告(周恩来)。会议还确定了大会秘书处等机构,任命任弼时为大会秘书长,王若飞、李富春为副秘书长。随后不久,中共中央又决定推后召开七大。当年9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又曾打算于次年上半年召开会议,后因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和其他工作相扰,七大的召开被再次推迟。
  1943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在7月17日召开的会议上,向政治局提出于8个月至9个月内召开七大等相关建议,中央政治局采纳了其建议,于8月1日发出《关于七大代表赴延安出席大会的指示》,决定七大改在年底举行,并特别指示彭德怀、罗瑞卿、蔡树藩、薄一波、聂荣臻、吕正操、朱瑞、苏振华等“来延诸人交代职务后即行动身,近者9月内,远者10月内,到达延安参加预备会”,其他出席大会的代表也必须于最近期限内启程。随后,由于中共中央政治局重新召开整风会议,要求党的高级干部学习党史,七大再次延期。
  经过整风运动,全党思想空前统一,中共中央认为作出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时机已经成熟,召开党的七大可提上日程。1944年5月10日,毛泽东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召开党的七大问题。会议决定,立即着手各方面的准备。决定组织七大各报告准备委员会:党内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成员为任弼时、刘少奇、康生、周恩来、张闻天、彭真、高岗,后增补博古,由任弼时负责召集;军事问题报告委员会,成员为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陈毅、叶剑英、谭政、徐向前、贺龙、聂荣臻,由朱德负责召集;组织问题报告委员会,成员为刘少奇、周恩来、彭真、高岗、谭政、王若飞,由刘少奇负责召集;统一战线工作报告委员会,成员为周恩来、邓颖超、陈毅、王若飞、薄一波、贾拓夫、林伯渠、林彪,由周恩来负责召集。会议还决定,在七大前召开六届七中全会。
  从5月21日开始,中共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由于时局的发展变化和为七大准备的文件反复讨论修改,这次全会直到1945年4月20日才结束,前后持续了11个月。经过数月的努力,为七大准备的各项报告相继起草完成。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全会一致决定,原则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个别意见委托七大以后的中央去采纳修改。《决议》总结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教训。全面阐述了历次“左”倾错误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方面的表现和造成的严重危害,并着重分析了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同时,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杰出贡献,肯定了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这为七大的召开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六届七中全会同时还通过了其他的议事日程,最终完成了七大的各项准备工作,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条件已经成熟。
  
  
  几度变更七大会址
  
  与七大开会的时间数度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