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历史把握客观规律

2011-12-29 00:00:00朱成林
党史纵览 2011年8期


  在中国共产党90周年诞辰之际,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出版面世。 《党史》第二卷编写历时16年,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全面记述了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29年的历史,反映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平凡历程。通读《党史》二卷,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时期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艰难历程的波澜起伏与辉煌曲折,掩卷沉思,颇有收获。
  读《党史》第二卷,深化了我们对这29年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的认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一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争取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具体到新中国成立我们党开始执政之后这29年的历史,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是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和不断发展党的先进性、经受各种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构成了这段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体现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本质。党这29年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贯穿和体现在《党史》二卷对大量的史实叙述中,而且集中体现在“结束语”关于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9个方面伟大成就、10个方面基本经验的概括中。正是在这个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建立各级政权,胜利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通过“一化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9年中,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建设和国际外交上,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29年,我们还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第一”:制造了第一架飞机,生产了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等等,这许多“第一”的骄人成就令人刮目相看,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得到确立,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得到荡涤,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逐步形成。我们党面对执政考验,遵循“两个务必”,大力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1956年党的八大确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所以,这29年作为我们党90年历史中的一段,也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影响的历史。这29年中,安徽和全国一样,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解放初期,安徽的工业基础几乎是一张白纸,除少数几家工矿企业外,大多为手工工场。1949年全省职工只有2.2万人,工业总产值仅3.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6.4%。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期间,安徽在抓原有工业的恢复与发展,从上海争取到106家企业内迁的同时,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新建了一大批工业企业,逐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初具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这期间,为治理淮河,在上游大别山区建成了总库容为57亿方的佛子岭等四大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