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部长梁希:共和国绿色事业的先行者

2011-12-29 00:00:00宋凤英
党史纵览 2011年9期


  新中国首任林业部(1949年成立时名为林垦部,1951年改名林业部)部长梁希,是中国杰出的林学家、林业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近代林学和林业杰出的开拓者。他的一生与“林”字结下不解之缘,学的是林学,干的是林业。梁希培养了大批林业科技人才,在中国首创了林产制造化学,传播了新的林业科学理论,提出了全面发展林业、绿化全中国的林业建设方向,把中国林业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深受周恩来高度评价的林学教授
  
  梁希,字索伍(后改为叔五或叔伍),1883年1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双林镇(今属湖州市郊区)的一个书香望族。他自幼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16岁时考中秀才,有“两浙才子”之称。梁希幼年受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在清政府丧权辱国、民族危难之际,萌生爱国救民之心,于1905年报考了浙江省武备学堂,学习西方军事,走上了武备救国之路,后被保送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海军。1905年,梁希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在东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在《民报》上不断发表诗文,挞伐腐朽的清王朝。辛亥革命后,梁希满怀救国热忱,于1912年停学回国投入民主革命浪潮,在浙江湖属军政分府从事新军训练。不久,袁世凯篡夺革命领导权,军政分府撤销,新军裁编。梁希的武备救国之梦顷刻破碎了,他只好再度去日本士官学校就读。此后,因不甘忍受日本学生的侮辱和歧视,梁希愤然离开士官学校,于1913年改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攻读林产制造学和森林利用学。从此,梁希的思想从军事救国变为科学救国,这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大转折。
  1916年7月,梁希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回到祖国。当时北洋政府选派他前往奉天安东(今辽宁丹东市)鸭绿江采木公司任技师。这家公司名义上是中日合办,实际是日本掠夺中国森林资源的组织。梁希到任后,看到他们无节制地滥伐我国珍贵的红松,非常气愤,仅工作了一个月就辞了职。不久,他来到北京,就职于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走上了林业教学岗位。从此,他为培养中国的林业人才担当了33年的园丁,为林业教育与林业科学研究,献出了他的全部精力和才智。
  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是民国初年建立的一所设有林科的高等农业大学,即今天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的前身。梁希在该校任教授兼林科主任(相当系主任),讲授《森林利用》、《林产制造》和《森林工学》等课程。他还筹建了中国首个林产制造室,开展实验教学。梁希在该校任教7年,培养了很多中国早期的林业人才。
  1923年1月,梁希为了直接借鉴德国的先进林业成果,改进林业教学,自费前往德国萨克逊森林学院进修林产化学和木材防腐学,历时4年。1927年9月,梁希回国后,先后在改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的原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
  1933年8月,梁希到中央大学农业学院森林系任教。梁希来时向院方提出了3个条件:第一,在森林系下成立森林化学室,配备两名助教;第二,提供必要的经费;第三,添置仪器设备和药品。中央大学满足了梁希的要求,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森林化学室,并配备了当时第一流的林化设备,进行了松树采脂、樟脑制造器具、油桐种子分析和桐油抽提、木材干馏、木精定量、木素定量等试验研究。1935年,梁希在中大农学院将浙江诸暨制樟脑使用的凝结器加以改良,制造成提炼樟脑(樟油)的实验装置,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三浦伊八郎教授改良的干馏凝结器相比,樟脑得率提高了69%。中国旧法榨取桐油,有25%-50%的桐油残留在桐饼(粕)内,十分可惜。梁希于1935年做的化学浸提桐油试验,可获得桐籽中的桐油99%以上,大大提高了桐籽的出油率。梁希苦心经营森林化学室长达16年之久,既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又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抗战爆发后,中央大学西迁重庆沙坪坝,梁希很快成为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新华日报》的忠实读者,并常和潘菽等进步教授去新华社驻渝办事处听报告,借阅进步书刊,与周恩来有了交往。在周恩来的直接影响下,他的思想认识有了飞跃。1941年发生的皖南事变,更让梁希看清国民党反动派的真实面目,他不畏形势险恶,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发表了《用辩证法观察森林》一文,指出:“依照自然规律,正在腐朽的旧枝叶,早晚要消灭的。它不过是苟延残喘,作最后之挣扎罢了……林学家要认识树木本身的内在矛盾,把它揭露出来,应该留的留,应该剪的剪,此中没有调和妥协之可能。”周恩来高度评价这篇文章,赞扬作者善于联系实际,充满时代战斗气息。该文当时在重庆科技、文教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1946年9月,为纪念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一周年,九三学社在重庆郑重发表《抗日战争胜利周年纪念宣言》,主张立即停止内战、执行政治协商会议决议、解散特务机关、严惩汉奸等,获得广泛的舆论支持。梁希带头在《宣言》上签了名,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极度震惊。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教育部长朱家骅亲自写信劝说,敦促梁希能发表声明予以否认。梁希复信时说:“《宣言》上的名字系我亲手所签,全非由人代笔。如欲发表声明,亦仅此而已矣。”碰了个软钉子后,陈立夫等人继又许以高官厚禄,“征询”其愿否出任农林部长,梁希断然拒绝。陈立夫等人恼羞成怒,派特务荷枪实弹相威胁。梁希愤然斥责说:“名已签了,怎好反悔?!”有好心的朋友劝梁希暂时躲避一下,他却说:“如果我梁希的名字能够写在闻一多的后面,可谓死得其所,何惧之有?”梁希的革命胆识,让人景仰不已,被誉为“国统区进步教授中一面不倒的红旗”。
  1947年5月,南京发生五二○惨案,梁希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保护营救了不少进步师生。1948年,南京市万名大中学生在中央大学大操场举行五四运动29周年营火晚会。特务包围了校园,肆意挑衅闹事,冲击会场,掐断电源。就在大会秩序将乱之际,梁希赶到会场,挺身屹立在操场中央,大声疾呼:“同学们!不要乱!天色就要破晓,黎明将要到来!”一席话顿时让与会的万名青年学生精神大振,同学们挽起手臂,驱逐了特务,增强了斗争信心。青年们的斗争精神,让梁希激动不已,当夜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句:“以身殉道一身轻,与子同仇倍有情。起看星河含曙意,愿将热血荐黎明。”
  1948年冬,国民党反动派加紧镇压进步人士,梁希的处境十分危险。他的友人曾请他到杭州暂避,但没住几天,梁希就急着要回南京,并情真意切地说:“此时此刻离开了战斗的同志们、同学们,我于心不安呀!”充分表现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追求光明,置生死于度外的革命献身精神。
  
  “为人民服务,万死不辞”,走马上任林垦部长
  
  1949年9月21日,梁希作为科学界的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在会上他被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被任命为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部长。这是梁希没有想到的。他一生淡泊名利,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多次以高官相诱,他坚决拒绝。而共产党任命他为林垦部部长时,梁希说:“为人民服务,万死不辞。”于是,在北京东城区米市大街无量大人胡同的一个小四合院门口,挂起了“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的大牌子。这里既是宿舍又是办公室,部长梁希、副部长李范五和其他干部们共12人住在一起。新中国的林业建设,就是从这里起步,走向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梁希高兴地说:“院子虽小,能装三山五岳;房舍简陋,可装下五湖四海。我们在这里就可以研究中国林业的方针大计,小屋就是个起点。”
  身为林垦部部长,梁希面临的任务是艰巨的。对于中国林业的现状和家底,他心中有一本非常清楚的账。他知道,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森林的遭遇只有摧残,没有抚育;只有破坏,没有建设。按照当时的估算,我们面对的是40多亿亩的荒山荒地,是年年有不同程度的种种自然灾害的袭击,仅存的只占国土面积5%的残破林相。梁希说:“这就是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全部林业遗产和情况,也是新中国林业建设开始的客观环境。”梁希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他对林业部的其他领导说:“我这样的年龄应该在家里哄孙子,享受天伦之乐,欢欢乐乐度过晚年。但是党中央委我以重任,要为中国的林业做一点贡献,我这也是老骥伏枥。”
  
  新中国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梁希和李范五等商量,决定首先抓3件事:一是搭架子,组建林垦部机关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林业机构;二是摸清情况,查明全国现有森林资源;三是打好基础,为林业事业的大发展做准备。为了办好这几件事,梁希常常是亲自动手,细查、细问、细算,并和周围同志反复研究。
  梁希非常注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他一再表示:“虽然我的年龄大了一些,只要我能行走,我就要争取到全国各地多跑跑、多看看。”1950年至1955年,他先后6次,用300多天时间亲赴西北、东北及浙江等地林区进行实地考察,其中花时间最多、下工夫最大的是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林业建设问题的考察。
  1950年9月,梁希率领6名林业科技人员,赴渭水和小陇山林区调查。为了弄清在小陇山林区东岔河右岸修筑一条森林铁路进行采伐是否科学合理,梁希在考察完渭水后又赶赴小陇山。小陇山在渭水南岸,那里的森林起着保土作用,流出的水透明见底。如果大规模采伐,可能会导致河水变浊。林区道路十分难行,梁希先乘牛车,后又换骑小毛驴,行走20公里才到伐木现场。他在现场连续考察好几天,早出晚归,进行调查,最后做出决定:停建即将开工的为运输木材而修的窄轨铁路,设立育林实验站,把秦岭林场在小陇山的业务范围扩充到护林造林,伐木为副业,调东北枕木支援大西北。梁希离开小陇山时为伐木场负责人题写了两句唐诗:“却愿所来径,苍苍横翠薇。”
  为了解黄河另一条重要支流汾河的情况,梁希不顾辛劳,于1950年10月又赴山西考察。1952年11月,他考察了泾河流域。1953年3月,他又在延河、洛河和无定河流域考察。在考察前,梁希召集西北地区农林、水利、畜牧3部门召开了座谈会,了解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情况和水文状况。在考察中,邀请当地党政人员座谈。最后,梁希把考察的情况归纳综合,分别写成了详细报告,提出了水土保持、造林防沙的初步意见,为制定黄河流域水源林和水土保护林的营造方案作了充分准备。
  
  对中国林业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梁希从事教学30多年,讲授森林利用学、林产制造化学、木材学和木材防腐学等课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林业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为新中国的林业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梁希是我国林产制造化学的奠基人。
  梁希在30多年的教学实验中,编写了许多讲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花了一生心血编写成的《林产制造化学》,这是一本60多万字的教科书。林产制造化学是以林产品为原料的制造化学,以前统称林产制造学。由于林产物的机械工艺利用部分已在森林利用学中讲述,因此梁希改用林产制造化学这个名称,专述利用木材或树皮、树叶、树实等副产物为原料制成其他物质的制造化学。此书初稿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但由于他治学严谨,不愿草率付印,以至初稿虽经多次增补,也未问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林业部部长期间仍继续收集资料,充实内容。遗憾的是,他生前未能见到该书的出版,直到他去世后,1983年才由他的学生们将原稿加以整理出版。该书内容充实,体例严密,立论精辟,是一本价值很高的林业科学巨著,对当前中国林产化学生产的发展仍有重要指导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业得到了发展,林业技术人才匮乏问题凸现出来。梁希身为林业部部长,深感培养新中国林业技术干部的重要性,立即与林业部几位领导商议,提出了尽快发展林业教育,解决干部缺乏问题的意见。1952年,在梁希的建议下,经国务院领导同意,林业部配合教育部,对农林高等院校做了调整,分别在北京、哈尔滨、南京成立了3所独立的林学院,并在13个农学院扩大了森林系,增加了招生名额。从此,林业界形成了“办学热”。到1958年,全国独立的林业高等学院已达11所,设在农学院中的森林系有10个,在校师生达3万多人。对此,梁希曾激动地说:“我在旧中国教了30年的书,培养了那么多的学生,想改变中国林业面貌,想让中国的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我的宣传活动只不过是书生的议论,纸上谈兵,毫无用武之地。只有解放后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理想才能实现……国民政府几十年培养的林业技术人员没有新中国两年培养的多,中国的林业是大有希望的。”
  
  共产党人的诤友
  
  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梁希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部长长达9年,他十分尊重和信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林垦部刚刚成立时,中共中央派李范五、李相符给梁希当副手,他们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李范五要调到黑龙江省工作时,梁希派人找有关领导挽留。挽留不成时,他激动不已,老泪纵横,紧紧拉着李范五的手不肯放松,深怕这位得力助手走后影响林业部工作。李范五等林业部领导对梁希也十分尊重。梁希去世后,他们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梁希先生在长期工作中,十分尊重和信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每逢中央作出重大决定,他总是认真地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加以贯彻执行;凡有建议和意见,他都能坦率诚恳地及时提出,真正表现出肝胆相照的精神。他与周围党员干部合作共事,亲如手足。凡遇大事情事先与党组商量,取得一致意见后,通过部务会议作出决定,然后付诸实践。”
  梁希在担任林垦(业)部部长期间,不但对中央的林业方针政策能诚恳地提出建议,对中央在政治方面的政策也能直言不讳地发表意见。1956年,在开展“百家争鸣”时,梁希撰文对当时社会上一些糊涂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了学术昌明,为了文化发达,‘家’的尺度应该放宽,‘鸣’的园地应该扩大。只要不是反革命,大家都可以伸出手来写,张开口来说。博学鸿儒要鸣、一技之长和一得之见也要鸣,长期刻苦钻研过的老前辈要鸣,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也鸣。这样才能够生气勃勃地从‘百鸣’中产生出成千成万的青年优秀科学家来,向科学进军,向社会主义进军。”
  1957年8月,梁希在一篇未发表的文章中,坦率地对共产党在知识分子改造运动中一些过“左”的政策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反映了一些受伤害的知识分子的辛酸事,说出了他们的苦闷和悲伤。对一些党组织和党员的错误做法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表示了极大的痛心。在文章中,梁希提出了如何尊重科学家和表彰大、中、小学人民教师的建议。梁希的这些肺腑之言,难能可贵。
  1958年,梁希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却仍拖着病体继续工作。1月,他发表了《贯彻农业发展纲要,大力开展造林工作》,进一步强调要加快绿化速度,提高造林质量和经营管理好国有森林。2月,他参加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会议,作了题为《进一步扩大林业在水土保持上的作用》的报告。2月5日,他在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上作关于发展林业的发言。3月,梁希因发高烧,进入北京医院治疗。退烧后,他不顾体弱有病,仍坚持工作。9月,他出席全国科联、全国科普联合会召开的全国会员大会,会议决定将两个协会合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他当选为副主席。9月27日,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他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让绿荫护夏,红叶迎秋》,为绿化祖国而呐喊。
  在9月参加全国科联和科普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梁希被确诊为肺癌。他身体异常消瘦,体重只有35公斤。1958年12月10日,梁希病逝。1983年12月15日,梁希百年诞辰前夕,全国政协、九三学社中央、中国科协、林业部、中国林学会、中国农学会在北京联合举行纪念大会,回顾了梁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生,高度赞扬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我国林业界的一代师表,我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责任编辑:周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