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宏伟蓝图——中共十三大

2011-12-29 00:00:00卓爱平
党史纵览 2011年9期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纪录
  1987.10.25——11.1 北京 代表人数1997人 全国党员4600余万人
  
  十月的北京,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在改革开放取得全面进展、国家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翘首盼望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盛会序曲彰显党章权威
  
  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能否根据党章规定,按时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体现党章权威性,衡量执政党内部政治生活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尺。1986年9月28日,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会议通过新华社把将遵循党章规定的5年时间,按时召开十三大的决定昭告天下。消息传出,引起举世瞩目。
  十二届六中全会后,十三大的筹备工作大幕徐徐拉开。1987年1月,胡耀邦辞去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十三大会不会因领导人的变动而拖延下来?顿时成为国内外聚焦的热点。28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旗帜鲜明地宣示,大会不因领导人发生变化而变化。在邓小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导下,筹备工作转由代总书记赵紫阳负责,各项准备工作也继续按部就班地进行。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表明了执政党成熟、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党的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选举出席大会的代表,是大会一项重要的筹备工作。实行差额选举党代会的代表,成为十三大筹备工作中的一桩新鲜事。十二届六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党的十三大代表选举工作的通知》,1987年2月,中共中央又发出了《关于做好党的十三大代表选举工作的补充通知》,两个通知的基本精神就是要经过差额选举产生代表。按照中央精神,全国33个选举单位分别召开了党代表会议,采取由下而上、逐级差额遴选的程序推选代表。到9月30日,1936名代表全部经过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产生。这一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选举方式,开创了党代会差额选代表的先河,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党内民主的新进展。
  提名中央层的领导人选,是大会的另一项重要准备工作。人事安排是一件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向来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敏感话题。根据邓小平“要组织一个好的政治局,多数是50岁至60岁之间的,40岁的更好”,要形成年龄梯次结构的设想,由邓小平主持的人事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打破以往等额提名候选人的办法。3个委员会中,除中顾委委员仍然等额提名外,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均按一定的差额比例推荐。《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办法》规定: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经差额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中纪委委员候选人的差额不少于预提候选人数的5%,中央候补委员候选人的差额不少于预提候选人数的12%。中央委员候选人落选的,列入中央候补委员候选人的预选名单。这一尊重党员民主权利和选举人意志的提名制度改革,打开了党代会“两委”实行差额预选的大门。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中青年干部经差额预选进入候选人名单,为实现新老交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筹备工作的完成,1987年10月20日,十二届七中全会决定,25日在北京召开十三大。至此,为期一年多的筹备工作在组织程序上履行完毕,筹备工作完美谢幕。
  
  实况直播的开幕式
  
  1987年10月25日上午,天安门广场红旗猎猎,叶绿菊黄。人民大会堂内华灯璀璨,气氛庄重而热烈。大会主席台上方高悬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巨幅会标,鲜艳的红旗簇拥着镰刀斧头组成的党徽,主席台前摆放着盛开的鲜花。一支支三角架架起摄像机、照相机,数不过来的话筒和录音机,一齐对准主席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官方媒体,将用现场直播方式,与世界共同见证大会辉煌。
  从4600多万党员中选举产生的1936名正式代表,61名特邀代表,96位列席大会的各界人士,317位不是代表的十二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中纪委委员和党内部分老同志齐聚大会堂。每个人的眼中都流露出兴奋,每个人都深切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着规划民族发展蓝图的重任。与此同时,全国人民也怀着激动的心情守候在电视机、收音机旁。台上台下、会场内外,党心民心紧紧相连,亿万颗心在一起跳动,共同等待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上午9时,主持大会的邓小平用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9时6分,赵紫阳向大会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全文共分7部分:一、历史的成就和这次大会的任务;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三、关于经济发展战略;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五、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六、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七、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历时两个半小时的报告,内容精彩,激起了代表们一次又一次的热烈掌声。令人回味无穷的是报告中间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在台上凝神听报告的邓小平,习惯地抽出了一支熊猫牌香烟点上。很快,台下传上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请邓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纸条递给邓小平,代表们的视线定格在邓小平手上。只见邓小平用微笑着掐灭香烟的细微动作,对字条上要求他遵守大会不准吸烟的规定作了回答。领袖如海的胸襟,与普通党员平等相处的伟人风范,成为大会一朵绚丽的花絮。11时36分,报告完毕。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邓小平宣布休会。
  第一次实时收看开幕式盛况,聆听大会报告,触摸着大会脉搏,中国的平民百姓也宛如置身会场。一个离老百姓很近的党代会,在亿万人民中引起巨大反响。各地群众向大会发来33700多件来信、来电,向党诉说心声。街头巷尾,关于大会的话题充盈耳畔,处在改革中的中国人感觉到拂面而来的深化改革的清新空气,看到了站立时代潮头的中国共产党。
  
  “集体创作”的报告
  
  历届党的代表大会的理论建树,都浓缩在大会报告中。十三大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概括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勾画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为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功和失误提供了一把钥匙,也为深化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这份令老百姓高兴、理论界振奋的历史性报告,用邓小平的话来说“是集体创作的,集中了几千人的智慧。”
  起草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报告,是开好党代会的关键。十二届六中全会后,在胡耀邦主持下开始着手准备报告。从1986年10月上旬开始,起草组连续召开一系列有党内领导、理论家、各工作部门和各地方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很快,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成为主导性意见。12月4日,起草组讨论报告提纲,按胡耀邦的意见将报告分成3大块:第一块,过去9年的成就和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第二块,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三块,党的建设。1987年1月初,胡耀邦辞去总书记职务后,起草政治报告不再由他主持。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确立以加快和深化改革开放为大会主题,邓小平指出十三大的基调是改革开放,代总书记赵紫阳也表态,“十三大的基调是进一步改革、开放”。2月6日,邓小平对赵紫阳等人谈了自己对报告的构想,他说:“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要申明四个坚持的必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必要、改革开放的必要,在理论上讲得更加明白。十三大报告应该是一篇好的著作。”3月21日,赵紫阳给邓小平写了《关于草拟十三大报告大纲的设想》,提出“全篇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邓小平仔细阅读这封信,感到总体设想不错,4天后,他批示“这个设计好”。其实,这一思想就是邓小平多年来思考的结晶,是解放思想与勇于实践的结晶,十三大报告就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论,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邓小平批准的方案为基础,起草组开始动笔。在经历一个个不眠之夜后,5月,初稿完成。经过两次大的修改后,7月,中央书记处在北戴河就第三稿进行讨论,根据与会同志提出的修改意见形成第四稿,决定发到党内外约5千人的范围征求意见。此后,数以千计的意见、建议,数百本的集体修改稿,如股股清泉,为报告注入鲜活的生机。在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反复锤炼中,这份反映全党意志、体现人民心愿的报告逐步完善、成熟起来。10月20日,十二届七中全会在对第六稿修改了150多处后,形成提请十三大审议的第七稿。25日,散发着墨香的第七稿摆放在大会代表的坐席上。在听取赵紫阳向大会作的报告后,根据代表团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又作了数十处修改并获得一致通过,形成最终公开发表的第八稿。
  
  十三大报告以骄人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党的纲领性文献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这份凝结着全党集体智慧的报告,邓小平曾有针对性地不止一次反复强调这样一个重要观点:“要继续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连语言都不变。十三大政治报告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这个我征求了李先念、陈云的意见,他们赞成。”
  
  走向开放的大会
  
  党代会从神秘走向公开和开放是政党强盛、团结、充满自信的表现,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象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要标尺。与以往全国党的代表大会、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两次党代会封闭的风格不同,利用新闻媒介向世界宣传党代会,在世界面前主动亮相,是十三大的鲜明风格。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既决定中国前进的方向,也对世界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十三大开会的日期敲定后,众多中外记者急切盼望采访大会,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共产党。大会允许港澳台、外国记者采访的消息一经传开,400多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媒体的中外记者踊跃报名。参与报道大会的媒体数量之多,创下历次大会之最。其中常驻北京的外国记者就有100多名,从世界各地闻讯拥来的也有100多名,海外记者的人数几乎与内地记者的数目平分秋色。而在24家电视摄影采访媒体中,境外媒体更是占了大头,达到22家。境外记者热情之高,既有些出人预料,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的作用不可低估。
  十三大向境外记者公开、开放程度之大,多少有点出乎海外记者意料之外。与十二大不让外国记者听会,会议期间只开了3次新闻发布会,记者了解会议情况主要靠听广播不同,十三大开放的范围明显扩大,中外记者的采访前移到人民大会堂内外。会议不仅允许国内外主要媒体跟踪报道、公开采访,还为记者采访提供各种服务和方便。大会先后安排记者参加开幕式、闭幕式,到人民大会堂旁听报告。8天的会议,大会新闻发言人朱穆之举行了5次记者招待会,新闻中心安排了5次中外记者同代表见面,记者可以同代表直面交流,会议还以酒会的方式让记者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面对面交流。开明、开放的采访安排,赢得各路媒体交口称赞。一时间,关于大会的报道布满世界各大传媒。海外媒体均以大量篇幅编发专文,播报记者采编的文章,刊登十三大的详情。尽管各家报道的视角不尽相同、篇幅长短不一,但境外记者的共同感受是“盛世、盛会、盛事”,看到的是“中国变了,变得更开明、更有信心了”。十三大以自信的魅力、开放的姿态,展示了大党大国、盛世盛会的景象。
  
  中央领导机构在年轻化上“前进一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个政党,总是在新老交替中实现自己的发展。中央委员会作为党的中枢,是党的形象的集中体现,其组成是否年轻富有活力,是判断党是否有力量的重要标志。十二届六中全会上,出席全会的十二届政治局常委中,除胡耀邦、赵紫阳还算年轻外,多数常委都在60岁以上,甚至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岁月不饶人,在中央最高领导层年龄老化的背景下,通过党代会“使党的领导层更年轻化一些”,是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十三大能否在推进新老合作和交替上有所作为?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将以什么样的新阵容出现在世人面前?随着开会日子临近,党内外对大会寄予厚望,国际社会也有众多猜测。事实上,还在十三大前夕,为推进党的领导集体实现新老交替,中央内部就提出了老同志全部退下来的方案。邓小平、陈云和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推进中央领导层新老交替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面对中央最高领导层老龄化的状况,要尽快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成为“三老”的迫切愿望。特别是全会结束后不到一个月,开国名将韩先楚,元帅刘伯承、叶剑英相继离世,在悲痛袭来的同时,更坚定了邓小平、陈云和李先念要在十三大推进新老交替上“前进一步”的决心。1986年10月29日,从叶剑英追悼大会出来,3人便相约隔日到陈云家深谈。两天后,时年82 岁的邓小平和77 岁的李先念,应约来到81 岁的陈云家中进行了80 分钟的秘密长谈,谈话的核心内容是约定“不再担任任何职务”,带头“一齐退下来”。尽管三人“通通退”的请求,遭到党内外的一致反对,中央在尊重个人意愿和考虑党心民意的基础上,只同意“三老”半退,同意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四老”全退。但他们从党的事业出发表现出的高风亮节,有力地带动一批老同志退出一线领导岗位,进入中顾委。
  11月1日上午9时,大会进入最后一天。主席台上,红旗似火,党徽如金。每位代表的坐席上,摆放着深红、粉红、橘黄、米黄4种不同颜色的选票,在全场期待的目光中,赵紫阳宣布大会开始。与会代表开始以无记名方式填写选票,投票选举3个委员会。10时30分,宣布选举结果,几千双眼睛,锁定主席台两侧的电子荧光屏。11时30分,唱票完毕。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新的中央顾问委员会诞生了!大会选举了由175名委员和110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了由200名委员组成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由69名委员会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霎时间,如潮的掌声在会场中回荡。这掌声,既表达了对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寄予的无限厚望与重托,也表达了对退出中央领导机构的老同志的深深敬意。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新的中央委员会委员中,55岁以下的占46.3%,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3.3%。
  选举结束后,大会以举手表决方式,通过了关于十二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党章部分条文修正案的决议、关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这意味着十三大诞生了一个比较年轻的领导班子、政治体制改革有了一个好的开头,经济体制改革有了一个好的深入……中午12时,伴随着回响在亿万人民心头的《国际歌》声,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11月2日下午,十三届一中全会召开。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委员的平均年龄,由十二届一中全会时的73.8岁下降到63.6岁。全党全国人民高兴地看到,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德才兼备的比较年轻的同志实现了新老交替,党的最高领导层在年轻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根据这个理论和路线制定了全面改革的基本方针和行动纲领。它以改革、开放、民主、团结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发展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史册。
  (责任编辑:周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