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准备支离破碎
课前准备支离破碎,主要体现在三个不到位:一是对地理课程标准把握不到位,不能从整体上全面准确把握地理课程标准,顾此失彼,浅尝辄止(主要解决课堂教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问题,属于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二是教师对教材资源整合不到位,钻研较浅,教学知识储备不够,不能融会贯通(主要解决学生学习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属于课堂教学的起点);三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先判断不到位甚至缺位,目中无人,心中无数(主要是解决教师要制定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现场问题,属于教学过程)。这三个因素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最基本的要素。有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法,那法,钻研不透教材没法”。整合教材、把握课程标准和准确预判学生情况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地理课堂的一些教学事倍功半现象从根源上分析,都能从这“三个不到位”上找到原因。
例如,学习湘教版七年级下册“俄罗斯”时,有的教师就没有准确把握本节的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这个知识点时,有的教师仅仅列举世界上面积居世界前六名国家的名称,以此来表明并要求学生掌握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实际上没有明白地理课程标准采用“以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这里应该运用比较(学生讨论找出面积大的国家比一比)、计算(俄罗斯面积是其它某个国家面积的倍数)和读图(确定读什么图,阅读这几个国家的轮廓图)三个活动来让学生明白、体会、掌握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而绝不能简单地让学生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记住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这个纯文字性的结论,如果是这样,就完全误解了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很多时候,一些教师不研究地理课程标准,或是地理课程标准吃不透,课堂教学就没有了标尺。教师就不能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挖掘教材组织、整合、开发教学资源,不能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结合学生情况准确界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没有足够的教学储备,把非重点当成了重点,不会勾画出学习过程“路线图”里的坑坑洼洼,把课前准备视为一种单纯的材料准备行为,忽视其人文、人性的一面,把教案书写等同于备课过程。
二、课堂目标面面俱到
大多数认真的教师惟恐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考点),这个问题实际是应试教育大背景在课堂教学上的投影。由于教师对教材尚未融会贯通,没有足够的教学储备,对课程标准理解浮光掠影,预判学生情况缺位,机械刻板地把课堂目标圈定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传授,只好根据往年的经验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撒网一般抛出来,正是这种“一个也不放过、一心应付考试”的急功近利心态,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巩固训练环节,无论采取诸如导学案、分组教学等课堂教学模式,都无形中给学生制造了极大的记忆负担,超出了大多数学生的当堂接受能力,把本应丰富多彩、意趣盎然的地理课堂变成了单调平淡甚至乏味的记忆训练。
例如,学习湘教版七年级下册“俄罗斯”,有的教师就把“俄罗斯”一节的课堂要求全部照顾到并且提高,甚至详细学习了俄罗斯是轻、重工业严重失调的国家,并发问“在俄罗斯市场上买生活用品,最有可能买到哪个国家的产品?”而其本意是强调俄罗斯轻工业不发达,中国向俄罗斯大量出口轻工业产品和农贸产品,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实际上这样处理课堂教学就轻重失调、详略失当、面面俱到。对于俄罗斯的重点内容“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反而轻描淡写,根本没有理会地理课程标准“(国家部分)教学的重点放在训练学生通过搜集、利用各种文字、音像等资料进行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上”这个最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
课堂目标面面俱到,这种根深蒂固的应试(考试)心态,把课堂由“学堂”变成了“考堂”,特别是由此导致的教师强迫性重复巩固引发了过度教学,不管重点还是非重点,只要是考点,都当作重点处理,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强化学生的思维负荷,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扭曲了地理课程标准设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把有情有意有趣的课堂肢解成单调乏味的记忆训练,容易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蜕变成了“主要导致疲劳”作用。
三、教学手段喧宾夺主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生动、信息量大,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和课堂容量。但多媒体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如果一节课从头至尾各个教学环节全部用多媒体包装起来,过分注重“课件包装”,竭力追求通过多媒体本身的动画效果来吸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