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分析的应用”内容详析

2011-12-29 00:00:00王建伟
地理教育 2011年10期


  一、知识构建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这条课程标准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农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第二部分是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第三部分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高中学生对农业区位的认识,主要落实在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上,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布局和区位选择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可理解: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第一产业部门,又受到交通、科技、社会经济规律和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构成了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两大区位因素,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不同地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都是有差异的。例如,南方光热比较充足,水分较多,市场需求大,适合稻米的生长。而北方光热和水分要差一些,以小麦种植为主。在分析农业区位的时候经常采用的方法是以某一区域为界对内部农业生产进行分析的方法。分析时,应考虑影响农业区位的一般因素: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技术。
  具体分析某个区域农业的时候并不是所有区位因素都进行,而是看主导区位因素,即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该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和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作物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就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当地不是地势低洼的地形,而是地形平坦,就有可能发展成为水稻种植业。所以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性因素。
  在分析评价某地农业生产条件的时候,除了指出有利条件(主导区位因素),还应找出该区域发展的不利条件(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要满足很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它条件都满足惟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少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因此水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地广人稀、土壤肥沃,但是因为所处的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即农业结构和不同种类的农业在空间上呈现出来的特点。现以我国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非常久远的农业发展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结构和门类比较齐全,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布局。
  农业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我国的农业和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较,有以下不足:人均土地面积少;单产水平低;产品质量较差;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科技成果转化慢等。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种模式。
  生态农业: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遵循自然规律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结构协调、合理,种、养全面发展,应用现代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内部良性循环,稳定持续发展。实行“生态农业”就是要改变农业生产单一经营,要求根据各地小环境的自然差异,着眼于农、林、牧、副、渔大农业结构,通过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从而实现一业为主多业经营,把各项生产中相辅相成的因素按互相促进的原则,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人工生态系统。
  有机农业:在肥料的使用上,不是大规模投施化肥而是使用粪肥和绿肥,这样可以避免土壤的酸化、板结以及环境污染;做到秸秆还田,补偿土壤的有机肥力,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白色农业:又称白色工程农业,由于其劳动者身着白色工作服而闻名。利用微生物和生物细胞的生物技术工程,以基因工程为基础,主要包括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一座年产105吨单细胞蛋白质工程,只需数百万平方米的土地,不仅实现了农业生产工厂合成化,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此外,在西北干旱区应注意发展节水农业,以便利用当地充足的太阳光照,发展特色农业。在高原高寒区和东北纬度较高的地区应注意保温技术的使用,以此改变当地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在南方水热充足的地区,要注重改良土壤,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增加土壤的肥力。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了解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会运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通过分析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及其分布特点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通过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生产、热爱当地产业活动的情感,为将来从事社会活动奠定基础;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掌握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三、重难疑点
  1.教学重点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比较浅显地学习了区域地理中世界和中国农业的内容,会简要分析自然环境同农业发展的关系。高中阶段,对农业的学习侧重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分清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会分析评价某一区域农业的生产条件、布局特点以及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是学会分析评价某一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旧版本的教材主要侧重对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掌握,是对知识的学习。新版本的教材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自主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这充分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2.教学难点剖析
  学生通过学习明确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同时在教学中还应阐明这些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学习分析,应使学生深入认识以下三点。
  (1)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有很大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一成不变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可通过多种途径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有限度的),减小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的目的。如在高寒地区,铺设地膜以减少热量的损失等。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产品运输时间,加之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即地域分工,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的农业区域专业化。如欧洲人的餐桌上出现了阿根廷的牛肉,荷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的高级酒店。
  (3)要用动态的眼光对某一区域进行农业区位分析。即要从该区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层面进行透视,避免只从现在孤立地分析影响该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注意动态联系思维的引入。这一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不容易把握,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
  3.教学疑点解析
  (1)对区域的理解。本节内容所讲的区域是指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的尺度范围不定,可以是小尺度的,如一个小的农场;也可以是大尺度的,如整个亚洲区域。本节内容的讨论以小尺度的区域为主要对象。
  (2)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布局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对区域内的农业存在形式进行归纳,从而总结出规律,即农业布局的特点。一是对某一区域内不同种类农业的布局规划。在做农业布局规划的时候,必须依据区位分析的原理,分析该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使每个种类的农业,都能最大效益地满足农业区位理论的要求。
  
  (3)农业、大农业、小农业的辨别。农业是利用植物光合作用生产所需食物与有机原料的基础产业。小农业是狭义的农业,是从事农作物种植的农业;而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物饲养、水产养殖和农牧产品加工,则属于广义的农业,即大农业。
  (4)亚洲水稻单产高,商品率也高。这是一种错误观点。亚洲水稻种植业是集约农业,大量劳动力在田地里精耕细作,所以单产高。但由于主要水稻种植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因而稻谷主要用作口粮及饲料用粮,故商品率不高。
  四、教学建议
  1.方法参考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区位及农业区位因素。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该事物的位置(绝对区位);一是指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相对区位)。农业区位因素即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由于农业生产是自然生产同经济生产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部门,因此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包括三大类: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农业技术因素。
  其次要注意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①综合分析。首先要结合已学过的自然地理知识通过读图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其次从社会经济条件入手,并着重从市场、交通这两个最富有变化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②主导分析。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决定性的区位因素是什么,该因素即为主导因素,而不利的因素则为限制因素。例如,珠江三角洲甘蔗生产的主导因素是高温多雨;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为气温低;大城市“菜篮子工程”的主导因素是城市的发展和分布;江南丘陵茶叶生产的主导因素是土壤;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是水源,限制因素也是水源。③动态分析。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影响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会有所变化。教学中应注意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一般来说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是“催化剂”。
  这一部分内容是知识性的内容,是对区位理论的学习,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解法和讲读法,这是本节内容学习的最基础内容,也是下一部分内容学习的前提。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对农业区位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后面运用案例分析法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2)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一部分是在上一部分内容学习之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把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学中的重点,由原来的偏重知识教授转向注重学生自己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成果展示法等教学方法,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独立思考能力,还注意培养学生之间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教学时,主要是将小组合作法和成果展示法穿插于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活动中。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教材中所给案例很多,不必全部都讲,可由教师选择某一典型案例,如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给学生提供水稻的生长习性、所需条件、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让学生根据农业区位理论进行分析。教师可提出一些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由学生自由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可采用小组合作法,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讨论,然后归纳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之后由小组代表把所得结论进行展示。最后教师再根据讨论情况,引导学生总结水稻种植业的形成条件、分布地区、生产特点及发展措施。
  2.图表使用
  (1)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结构图(图2)。该图简单明了地把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条件表现得很清楚。阅读这幅图时,可采用顺时针阅读的方法,即顺着图示中箭头的方向来读图。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和土壤(属于自然因素);还有市场,交通运输和政策(属于社会经济因素)。但这两大类因素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自然因素会被很好地利用改造,社会经济因素中尤其是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此图的一个亮点就是抓住了农业区位因素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2)农业区位的微观选址图(图3)。该图要求在城镇中正确选择乳牛、花卉、小麦的区位。若该城镇要发展乳牛、花卉、小麦,如何安排?
  区位选择的步骤与方法:根据地价、单产值、需水情况综合选择。第一步,观察图3中A、B、C三地的区位优势:A地远离城镇,面积大、地价低;B地距离城镇较近,位于主要公路旁边,交通条件优越;C地处于城镇边缘,有河流穿越,水源充足。第二步,分析农业三类生产的特征:单位面积产值,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小麦;小麦需土地面积较大,花卉用水量较大,乳牛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第三步,距离城镇较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综合分析可得出结论:A处种植小麦,B处放置乳牛生产,C处安排花卉种植。
  3.活动指导
  课标活动建议:本部分内容是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标要求可以设计活动,要求学生分析宁夏枸杞的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存在的问题,对怎样促使枸杞产业在当地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方案。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如何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这个活动可留给学生课后完成,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选取有用的资料支持自己的结论。该活动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课题的提出时间应该比较靠后。本课题提出的时间应该在学生初步掌握农业区位理论之后,即课堂案例教学(亚洲水稻种植业)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时。
  (2)活动的进行要求在课后,可独自做,也可小组合作完成。
  (3)教师应对课题进行适当提示。如告诉学生如何搜集信息,从哪些渠道可以搜集到合适的信息,搜集哪些信息等。
  (4)要求学生把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课题研究进行分析评价,小组修改课题报告。
  (5)要求学生以课题研究报告的形式完成活动。
  五、思考与练习
  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带的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棚”的农业景观的变迁,为什么?
  农业景观的变化实际上体现出来的是农业分布的变化,也是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带是最早开放的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市场作为农业区位因素中最富变化的因素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沿海耕地农业景观的变迁是市场调控的结果。从这个实例,能看到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要学会动态联系地看待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