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是一种融教师教案、学生学案和学生练习为一体的课堂应用文本,是师生共同的探究活动的载体。本文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案设计。
一、从课标和教材出发,分层细化课时学习目标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进行学习目标的确立时进行不同的目标分层和分级,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明晰的学习目标,在自主学习中有的放矢。本课题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二、从课时目标出发,体现学法指导及自主探索
1.指导学生积极自学
科学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之一。教师应适当提炼内容要点,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自主重建课时知识结构,在建构基础上加强体验,获得感性认识。如图1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地理概念名称自主建构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案中还需留有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联系已学知识,应用地理整体性原理建构地理思维导图,更好地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如内力作用与地形变化、外力作用与大气、水循环、世界和我国的某些地形区的联系等。
2.指导学生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的教学案呈现方式,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创造思维。
在教学案的预学部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描述,在教学案的最后部分,引导学生自己解答预学部分提出的问题,并且就学习后提出新的更高层次问题。在教学案的课堂实施中,教师也需要通过教学案的合理设计,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如教学案中展示地貌景观图片时,教师可让学生按成因(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等)进行归类,并让学生思考有几种分类方法。对某些特殊地貌景观学生无法进行归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通过合作探究,学生能够感悟到人类活动叠加在自然作用下对地表形态起着影响。
3.为学生启发性思考创设条件
启发性思考具有很强的启迪性和诱惑力,而答案又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得到,必须通过自己的一番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取。也就是说问题情景并不神秘,是学生生活范围中所感受到的,但又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又熟悉却不能马上解决,才产生诱惑,引发思考,促进探索。这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将已知信息重新组合,才能达到问题解决之目的。如本课的学案展示了基拉韦厄火山和喜玛拉雅山脉的图片,可提供一系列思考:其成因是否相同?表现形式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影响等。
4.兼顾学生个体差异
当前很多教师利用教学案一体化对学生进行授课,以“工业化”的状态引导教学,学生严格按照教学案一体化的格式进行学习,自主空间小,无法体现学生个体差异。事实上,学生无论在智能、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案设计应在充分考虑学情基础上,以“农业化”的因地制宜方式实施设计,如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合作学习、教学评价等。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在教学案中布置一些思维深度较强、开放性较大的问题,并附有配套探究资料,让其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去挑战问题;而另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对其要求能掌握第一、第二层次目标即可。
5.鼓励学生评价自身的学习成果
即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每个成员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是否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能力,协作学习中对群体活动的个体贡献等。建构主义的评价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尤其关注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发现知识、认知策略、自我监控、反省与批判性思维、探究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反对“答案惟一性”的评价,提倡一种开放、多解、多元的评价,以充分反映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水平差异。如表2为本课的学生自我评价表。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请在适当的空格里打“√”,最后结算出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