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规划。2011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标志着中国的又一经济增长极——成渝经济区正在逐步形成。这个有着9 840多万人口的成渝经济区,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
一、成渝经济区概述
1.经济区范围
成渝经济区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主要包括四川省15个市和重庆市31个区县,总面积20.61万千米2,人口9 840.7万,GDP总量约1.58万亿元的经济协作区域。
重庆的31个区县包括: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石柱。
四川省15个市包括:成都、南充、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宜宾、达州、广安。
2.经济区空间布局——“双核五带”
成渝经济区空间布局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布局。
重庆发展核心:包括重庆主城九区,打造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
成都发展核心:包括成都五城区和青白江等14个县,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大都市。
沿长江发展带:以重庆主城区为中心,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高速公路、铁路为纽带,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产业和城镇集聚带。
成绵乐发展带:以成都为中心,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宝成—成昆铁路和成绵、成乐、成雅高速公路及大件运输通道为纽带,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城市集聚带。
成内渝发展带:以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为纽带,建成连接双核的重要经济带。
成遂渝发展带:以兰渝、遂渝铁路,成遂渝、成南、南渝高速公路,嘉陵江为纽带,培育连接双核的新兴经济带。
渝广达发展带:以襄渝、达万铁路和渝达、渝宜高速公路为纽带,建成东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带。
3.经济区目标定位
成渝经济区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使成渝经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而到2020年,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并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成渝经济区的主要功能定位是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或经济高地。成渝经济区产业基础较好、科技力量雄厚、资源匹配较好,拥有丰富的水能、天然气和生物矿产资源,具备成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基础。从城市化水平看,成渝经济区的人口密度、城镇密度在全国和西部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增长极区域一定是一个人口和城镇的高度密集区。从人口密度看,成渝经济区人口密度达到490人/千米2,大大高于东部(456人/千米2)、中部(260人/平千米2)、西部(53人/千米2)和全国平均水平(134人/千米2)。从城镇密度看,成渝经济区虽低于东部,但高于中部和全国平均水平。从工业发展来看,成渝经济区优势面广,在39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全国水平,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依据自身优势,成渝经济区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包括五大产业基地在内的八大支柱产业: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基地,将在重庆布局直升机生产,建设国家直升机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基地;加快发展冶金和材料生产;做优做强轻纺食品产业;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建立以生物制药为重点、化学原料制药为基础、地道药材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同步在服务业方面建设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成渝经济区在城市建设上的定位是:建西部最大的城市区域,在充分发挥成、渝两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下,分别构建和完善成、渝两个单核城市群基础上,加快培育绵阳、德阳、内江、资阳、遂宁、自贡、泸州、宜宾、南充、广安、达州、眉山、乐山、永川、江津、合川、涪陵、长寿、铜梁、荣昌、大足、南川、綦江、璧山、双桥、潼南、万盛、武隆等若干紧密相连的大中小城市,共同构建西部最大的城市连绵带。
二、设立成渝经济区的现实要求与意义
1.当今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以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区域协作发展模式开始出现,并推动资源、要素、市场逐渐开放,地区间的联系与交往明显增强,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市场规模有了很大提升,促使区域经济得以在更大范围和层面上运行。经济区这种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协作模式,开始成长为我国地区与地区间合作与发展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继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之后,全国各地的经济区开始蓬勃兴起,如西海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大武汉经济区、东北经济区、天水—关中经济区等,对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助推作用。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扎实推进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发展,支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新疆天山北坡,兰州、西宁、格尔木,陕甘宁等经济区发展,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宁夏沿黄、西藏‘一江三河’等经济区,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的战略,这预示着经济区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抓手。
2.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我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经过10年的推进,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转折时期。一方面,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整体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58 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 000美元。另一方面,虽然西部地区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伴随均衡发展而出现的各地重复建设、争夺和浪费资源的现象日益突出,不利于资源的有效聚集和高效利用,不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采取非均衡发展模式,设立成渝经济区,充分发挥成渝经济区经济物质基础条件较好、要素市场相对发达、经济实力相对雄厚、政策环境相对宽松的优势,有效地聚集资源、技术、人才和项目,形成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技术最高的区域性经济体,将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从而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聚集、辐射、带动和促进的作用,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步伐,早日在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构建内陆开放高地的强力支撑
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启动、扩大内需方针的实施,改革开放的前沿逐渐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展。历史,给广大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在以交通和信息为标志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无论是经济发展的水平,还是经济运行的质量,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为在我国内陆腹地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各个行政区划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着规模小、对接难和相互恶性竞争等诸多问题。必须在中西部地区构筑一个能够实现全方位开放的高地。这个高地的基本要求是:基础设施好、经济成长快、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从目前来看,中西部地区虽然也有一些区域如重庆市、成都市、大武汉经济区、天水—关中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拥有相当好的条件,但是却因为经济实力不够强大,难以对整个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重大影响力。因此,作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区域位置最佳、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最好的四川省和重庆市,如果能够密切协作,通过科学规划,建立起以重庆和成都为极点的成渝经济区,将构成我国内陆开放高地的强力支撑。
4.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战略安排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5.879万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说明我国已经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但是,我国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这是因为我国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差很多,排名位于全球213个国家和地区中的124位;我国的地区差距、贫富差距还很大;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型的……这一切说明,我国要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设立成渝经济区,就是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战略安排之一。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经济重心在东部沿海地区,地区差距主要表现在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要消除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实现地区间的相对均衡发展;要解决我国战略纵深问题,提高我国国家安全,从战略上考虑,就必须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大力培育和发展增长极,使其能够引领、带动和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成渝经济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提出来的。成渝经济区的设立,可以凭借自身实力和乘数效应,有效整合当地的各种资源,引领、促进和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进一步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能够通过科学规划,形成比较健全、完善的经济发展结构和科学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同时,还可以大幅度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实现我国“国强民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