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组合 针对训练

2011-12-29 00:00:00方银霞
地理教育 2011年12期


  一、利用地图促进抽象思维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发展应该在“最近发展区”,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但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他们觉得地理难学的原因。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如果搭一个脚手架,就有利于学生思维向高级发展。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地图就是这样一个脚手架。
  地图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巧妙结合,如“世界政区图”中的中国,既是一种形象的表现形式,又用了国界线、河流等抽象的符号。任何一幅地图都是根据一定目的,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某一特征,进行抽象和概括才绘制出来的。如中国地形图就是经过对中国地形众多特征的抽象后概括出来的,它十分明确地反映了中国各级地形区的分布,突出了地形分布呈阶梯状的特点(用深褐色—棕色—绿色—蓝色表现出四级阶梯),所以使用地图时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即“抽象化”的形象思维。地理教学中常用的示意图、剖面图、统计图、原理图等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在教学中借助地图发展思维是地理学科的优势。例如,必修1教材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问题非常头痛,但许多教师因为觉得公式计算简单而引入数学公式,就没有顾及学生此时的思维发展阶段,人为地增加了复杂性。如果在教学中借助示意图让学生明确概念,再利用示意图去判断和推理,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二、利用课堂提问展示思维过程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以有效的问题为核心,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在教学中应根据思维发展规律,借助所学的地理知识,设计出灵活新颖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训练,才能使学生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地理学科的地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经常使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与其它学科相比,地理思维种类齐全、过程复杂,思维的空间性与综合性更为突出。怎样借助地理知识的学习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现从抽象思维的四个过程分别举例说明。
  一是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因素,分别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综合是在思维中将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因素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地理学习中许多“是什么”的问题都需要用这种方法。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明白自然特征的概念,然后把思维的对象——西北地区分解为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因素,区分出各因素的个别特征,再把各部分特征联合起来加以考察,最后得出“干旱”的结论。
  二是分类与比较。根据事物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入一类。比较即对比两类及以上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在地理问题中经常有比较类的题,如比较河流冲积扇与河口三角洲的不同点。回答前要先明确概念:“河流进入海洋、湖泊和水库等受水盆地,因水流能量减弱,其所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区沉积下来而形成的地貌形态”。“山地河流从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以后,因坡降骤减,水流搬运能力大为减弱,部分挟带的碎屑物堆积下来,形成从出口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有了明确的概念,就能进行比较,可从沉积的位置、流速降低的原因、泥沙的颗粒、地形的坡降、海拔的高低等方面比较冲积扇与三角洲的不同点。
  三是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性的。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性的。例如,读图(图略)分析我国石化工业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图中反映出的中国石化工业的分布状况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很多学生的答案只停留在哪里有石化工业,也就是停留在形象思维的阶段。透过现象发现内在的规律即抽象思维,地理问题中“分布特征”、“发展规律”类的问题一般使用归纳法和抽象与概括法。演绎法在地理问题的解答中使用频率也很高,不断展示其思维过程,掌握其法,对解题很有帮助。例如,为什么海上出行夏季较冬季好?思维过程可展示为:海浪小,出行方便←风力小,海浪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温差小,风力小。这样就可顺利得出“海上夏季温差比冬季小,风力小,海浪小,出行较方便”的答案。
  四是抽象与概括。抽象是运用思维的力量,从对象中抽取本质的属性,抛开其它非本质的东西。概括是在思维中从单独对象的属性推广到这一类事物的全体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常使用的案例教学、考试中常用的知识迁移都是运用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
  三、利用互动交流巩固思维方法
  课堂教学离不开交流,没有交流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学生思考问题后,总是要用文字或语言来表达。“词与语言不仅可以巩固与表达思维的结果,而且也是思维赖以进行的载体”。用准确的学科语言,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思维的结果,是对思维的更高要求。只有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思维成果时,才有可能激发起再学习的欲望。
  对问题的讨论是一种交流,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与思路发生碰撞并得到及时的反馈,可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还可以集思广益,使认识趋于完善、结论趋于完满。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是总结知识、参与教学、强化记忆、锻炼思维的过程。对某个问题的回答是在交流思维的成果,而对答案的评价和对思路的追问是对此次思维方法的强化。如某位学生回答得很好,教师可问一下“你是如何想到的?”“为什么要这样想?”这既是对该生的恰当评价,又激励他把思维的过程回顾一遍,强化其正确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