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11-12-29 00:00:00戴艳
地理教育 2011年12期


  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简化概念”、“增强体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人教版必修一5.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又称“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的规律。学习这一规律,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教师诠释与灌输的概念和定义,而应重视并激发自我对该规律的探究心理,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对地理素材的解读,去感知规律的存在,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学以致用。
  一、自主探究的素材准备
  尽管在中小尺度范围内,不容易发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但结合旅游经验及阅读地理图片和文字素材很容易获得感性知识。所以在自主探究之前,要有一定的素材准备。
  (1)几幅重要的地图。准备“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喜马拉雅山垂直地域分异图”、“中国地图”等几幅地图。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分异明显,要探究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可以先从研究我国入手。
  (2)自身的旅游经验。这是对环境产生最详实最直接感性认识的最佳方法,用小卡片记录所在地的自然景观,尤其是天然植被、土壤等,有照片更佳。
  (3)报刊杂志、网络上的自然景观图片、文字等。有选择地把我国南北方、东西部的自然景观图片或文字介绍整理、归纳在小卡片上。
  (4)贴图。把各种卡片按其所在地摆放到中国地图上(如图1),就可以开始探究我国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自主探究的方法与过程
  
  
  1.探究现象
  方法:利用区域分析与比较的地理研究方法寻找各地的差异。
  过程:如图1中①、②两地都是森林景观,但①地为常绿林、②地为落叶林;③、④、⑤的植被由东向西呈现出由高到矮、从多到少的变化。
  成果: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2.探究原因
  方法: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原因。
  过程:如图1中①、②两地都在我国东部沿海,②地树木大都需要落叶过冬,可见其与①地相比冬季热量不足,究其原因可得出造成两地景观差异的原因是因纬度差异导致热量条件不同,①、②两地体现了陆地环境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③、④、⑤纬度(热量)相似但景观不同,如植被由沿海向内陆高度逐渐变矮、密度逐渐减小,究其原因可得出造成三地景观差异的原因是离海远近不同导致水分条件不同,③、④、⑤三地体现了陆地环境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而图中⑥地,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相对高差大,海拔高度的不同也造成了不同的水热配置,所以会呈现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象,即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成果:由此可见,地理环境差异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域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不同,所以水热配置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有一定宽度且呈带状分布,即陆地自然带。
  3.探究规律
  方法:通过分析我国自然带的分布,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喜马拉雅山垂直地域分异图”,归纳出全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由上面自身的体验和探究活动可以看出:地域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陆地自然带的存在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体现,其形成是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探究学习可了解陆地自然带分布有三种地带性规律: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结合探究学习了解的三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归纳总结,并完成表1。  
  
  
  4.探究应用
  方法: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探究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过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利用之前收集的资料,探究图1中各地农业生产的区别;联系生活实际,探究身边城乡建设与地理环境的统一性。
  例如农业生产,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要求农业生产应因地制宜,农业生产中,必须根据不同自然带的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农业生产结构、农牧业品种、土地利用方式等,这样才能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并实现生态平衡。
  成果: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研究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对于人类如何科学利用环境资源发展经济有指导意义。因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城乡和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