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陕西省宜川中学张瑛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宜川教育这张名片再次闪耀于三秦大地。
张瑛是宜川中学2011属高三35班一名应届生。张瑛的成功绝非偶然,用宣川中学校长孙明贤的话说,张瑛同学考入清华是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结果。
宜川属国定贫困县,同时又是个文化大县。全县11.6万人,经济总量小,财政困难,但尊师重教氛围浓厚。老百姓再穷再苦,也会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学文化。农村的孩子一上初中,母亲就在城里租一间房子专门给做饭,父亲在家务农,这在宣川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
百年大计,教育奠基。近年来,宜川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县、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积极引进人才,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努力提升文化教育事业软实力,为宜川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为了引进高素质人才,县上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从研究制定人才引进、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体系出发,制定出台了《宜川县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若干暂时规定》、《宜川县人才引进五年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措施,并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联系人才制度,落实了各部门人才管理工作责任制和奖惩措施,把人才培养、引进等工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干部人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不遗余力地实施“人才兴教”战略,先后出台了《宜川县加快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并多次召开县长专题办公会,在财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优先发展教育,设立了10万元高中教师奖励基金,在招聘政策上给予宜川中学很大的倾斜,只要是宜川中学确实需要的人才,县上一路绿灯,从引进到编制,从职称到工资。先后为教育系统引进数百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并及时兑现了福利待遇,使外聘教师招得来,稳得住。每一年的教师节、高三备开会,县上主要领导都要亲自到一线慰问。短短的几年时间,县高中教师达标率由原来的68.5%提高到100%,宜川中学一本、二本、三本上线率,文理科平均成绩和总排名等六项指标连续六年位居延安市各县区第一。
与此同时,以“打造名校品牌,创建文化大县”为目标,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快发展以宜川中学、职业中学为领头雁的教育事业,提升教育文化事业软实力。自1997年以来,宣川县先后投资8443.32万元,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542872万元,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新建校舍81125.82平方米,维修校舍200241平方米,扩建学校68所,维修学校97所,全县中小学以上全部告别了土窑洞和危楼房,实现了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楼房化,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上不断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撤并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各1所,农村小学126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投资1244.77万元,完成了20个校建工程项目,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能集中开设英语,电脑,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使农村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了全面发展,改变了一校一师的教学弊端,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实现了规模办学和集约化办学,为农村学生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省级重点职业中学——宜川职业中学先后向全国大中城市输出劳务人才1万余人,全县中小学生参加同家、省、市级各类竞赛获奖1281人次,深受上级和群众的好评。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交相辉映,一个贫困县书写了以落后经济承载知名教育品牌的“贫困县教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