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间,我已经迷失在这屯堡的石巷中了。美仑美奂的雕梁画栋任岁月如何腐蚀,都掩不住曾经令人目眩的辉煌时光;偶尔从身边飘过穿着蓝色长衣大袖的妇人:如从旧时光中走出来的精灵;四合院厢房中苍老无力的老妪,不动声色地看着世事沧桑……
恍惚间,600年时光倒转,数万人离开江南故土随军西迁,在这里安营扎寨;每个夜晚思念故乡长泪染襟,唱起家乡歌,穿着旧日衣,不管客颜如何变幻,不改的依旧是乡音……
走进贵州安顺本寨屯堡,这样的感觉时时可以找到。
车子在山间继续拐来拐去,终于在远处起伏的云鹫山下面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山寨。远远就看见高商的石头箭楼,又看清了垛口或是炮台,层层铺叠的石片垒起的高高围墙,三三两两蹲在护村河边洗衣的妇人,弯拱的小桥通向了堡子的出入口,那种江淮气息又扑面而来。
不用任何人提醒,我兴奋地知道本寨到了。
粗看堡子的导向图,平面布局以一条主巷道和多条支巷道将各家各户连成片,形成城堡武的结构。各支巷道只有一个口通住主巷道,村寨内部的巷子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
正好有个导游带着几个人与我同路,便悄悄跟在后面偷听。
原来,七眼桥镇密布着保存完好的明代屯堡村寨40余个,构成屯堡文化村落群,被列为世界吉尼斯之最,其中本寨是最核心的代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寨曾经是武将的大本营,古朴典雅,依山傍水,石头房一座挨着一座。各家各户是自成体系的封闭式“四合院”建筑,却又以曲折的小巷连成一体。户与户之间都有暗门相通,家与家之间皆有高墙相连,形成壁垒森严的堡垒式的寨子。同时,它也是一处具有典型农耕生活文化的屯堡村寨。
堡中哪怕是犄角旮旯,都无不显示旧时战争所需的建筑构成和屯军备武的需要。每个巷子的墙体,留着较小的窗户,既可以采光。又形成7遍布于巷子中的深邃枪眼。低矮的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细看每户人家的建筑装饰极为精美,如垂花门、格扇门窗、柱础等部位,将江南的木雕和石雕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听导游介绍说,屯堡建筑的选地讲究风水堪舆,靠山不近山,临水不傍水,地势干燥,视野开阔,水源方便。左右有大山“关拦”,坐向以南北为宜,符合“山关人丁水管财”的五行学说要求。也许对屯堡人来说,被视为“万年龙窝”的居屋如果不讲究风水龙脉。不注重相生相克,不仅会影响自身的财源命运,还会牵连到全寨的兴旺发达。这种习俗心理,无疑对屯堡人内聚力的形成起到很大作用。
堡中多是深宅大院,杨家大院就很有代表性。刚进大院,一个老妪向里指了指,我上了几个台阶,便明白她指的是里面的这个院子了。
站在这道门前,不禁惊叹原来四合院还可以修成这样商大的三层高楼,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头。正房高大雄伟,在木制的窗棂,门上雕刻着许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天井正中的方块石板雕刻着太极图,角落的水漏也精细地雕刻着青龙的花饰,无不显示着当年庭院主人的思乡和审美情趣。
老宅的女主人旁若无人地坐在正房门口,虽然身着旧衣衫,也俺不住那份大家的矜持。内心掂了掂,总觉得外面的老妪是不是这女主人旧时的仆人?细算一下时间没有可能,有点哑然失笑自己的多心。在我细看院墙上介绍屯堡历史和杨家后人在海外分布挂图的空隙。院子突然拥进来好多穿着一样校服的学生,吵闹声打碎了院子的安静。
穿行在堡中,我时不时就被这家或那家精妙雕琢的门楼吸引着站住了脚。本寨的建筑,将当地石头原料和江南风格的木作完美结合,也许600年来这些回不去故乡的人们,就是凭着住在这一座座江淮风味的庭院,固守着儒家的长幼伦理道德规范,坚守着乡音和饮食。这种不愿被惊醒的归乡梦,才让这些屯堡人一代又一代扎根在这西南边陲的深山之中。
不难发现,只要是有城墙或者被堡垒圈起来的地方,人文伦理相对能保存得更完好一些。现在想来,当初这屯堡的人们因着特殊的军事功能,而且又是从繁华的江南迁入到这边远荒蛮之地,心理上的优越和屯堡功能优势,他们自然不愿意和外面的人融到一起,于是才有了这简单、清贫、自然、自在的日子。
只是这种清静还能守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