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
到过陕北延安子长县子长烈士陵园的人,都会对这副挽联留下深刻印象。应当说,这两句话涵盖了陕北红军创建人谢子长将军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人们最熟悉的谢将军的名字自然是子长,其实他本名叫世元,后来又改名德元。签署文件时,他更多用的是大号浩如。
他还用过一个不大为人知道的化名——冬阳,是在他不便暴露身份时用的。这个名字会让人产生想象:冬天是严酷的,但冬天里的阳光却明亮温暖,就像绝境中的希望。大约他给自己起这个名字,就是想怀抱这样坚定的信念和愿望,在苦难深重的年代,为旧中国寻求冬日阳光一样的未来。
陕北出了“谢青天”
1897年1月19日,谢子长出生在陕西省安定县枣树坪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1919年,他考入西安省立一中,第二年转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那时,许多热血青年都怀抱救国强国的梦想,谢子长也不例外。1922年春,他等不到中学毕业,就离校回到家乡创办小学,践行教育救国的理想。
但是,谢子长的这一理想很快就破灭了。一方面,缺少办学经费;另一方面,他发现穷人家的孩子都不来上学,就算免费也没人来,因为要帮家里干活。
发现教育救国这条路走不通,谢子长决定弃笔从戎。同年秋,他考入阁锡山创办的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
学了不到两年,谢子长又对这种旧军阀的讲武学堂产生反感,干脆回到家乡安定县,办了一个民团,自任团总。他的目的就是掌握枪杆子,”除豪霸,振衰弱”。从那时起,他因为经常扶弱济贫,当地老百姓开始喊他“谢青天”。
1925年初,为了联络陕北旅京军界学界人士策划反对陕北军阀井岳秀的活动,谢子长奔赴京津地区,接触到陕西旅京学生中的中共党员及中共北京党组织负责人,后经陕北旅津学生白超然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陕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
这年年底,谢子长受中共北方区委派遣,回陕北与中共绥德特别支部负责人李子洲等人取得联系。根据党的指示,他继续在安定县任县民团团总,利用这一公开身份的掩护进行革命活动。
不久,在中共党员李象九推荐下,安定县民团编为陕北军阀井岳秀部石谦团第十二连,谢子长任连长。他秘密在石谦团建立了中共第二特别支部,发展100多名官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他直接向石谦宣传革命道理,使其也从思想感情上渐渐倾向于革命。
在安定,谢子长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开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了一批农民运动骨干。他领导县农民协会开展了对土豪劣绅和高利贷者的斗争,拘禁和审判了大土豪宋运昌、李耀辉、王伯阳等,赶走了全县最大的高利贷者王玉书和马子厚,当众烧毁了文契、账簿,宣布欠债作废,使广大贫苦农民扬眉吐气。群众们高兴地说:“老百姓见青天了!”
后来,“谢青天”的这个称号越传越广。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也传到了毛泽东耳朵里。1939年,毛泽东在为谢子长的墓撰写碑文时就写道:“人民因有谢青天之称。”
如今,在子长烈士陵园仍挂有这样的挽联:“民呼谢青天,出头有日子。”
创建陕甘游击队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全国笼罩在蒋介石“清党大屠杀”的一片白色恐怖中,大批优秀共产党员、进步人士被杀害。陕北也是一样,军阀井岳秀企图消灭由共产党掌握的石谦旅。对此,石谦旅中共组织也开始秘密应对。
1927年8月22日,同情革命的石谦旅长被井岳秀派刺客暗杀,石谦旅中共组织以此为契机,准备发动武装起义。10月12日晚,清涧起义在“为石旅长报仇”的口号声中爆发。这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共产党领导的第三次武装起义。
起义部队里应外合,歼灭了驻军两个连并一个营部。起义部队迅速发展到1700多人,形成了一支相当可观的武装力量。
但是,随着敌人的强力反扑,驻守宜川的起义部队被包围,遭受重大损失。谢子长带领一部分人马冲出重围,转战韩城。之后,谢子长到中共陕西省委汇报了清涧起义失败的经过和经验教训,又被派往洛南三要镇许权中旅,任营特派员兼副营长。
1928年5月,西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渭华起义爆发了,谢子长任新成立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兼第三大队队长,与唐澍、刘志丹、许权中、高克林等一起领导和指挥了这次起义。
6月19日,敌人分兵三路对起义军发动大规横的围剿,由于敌人兵力过大,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决定不同敌人死拼硬打,起义军撤进秦岭山区。7月初,根据省委指示,谢子长离开部队,回省委接受新的任务。
各地武装起义相继受挫,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转入地下。渭华起义失败后,国民党陕西当局到处通缉刘志丹、谢子长等人,使他们无法在西安立足。8月,中共陕西省委派他们二人重回陕北,开展武装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形势高涨,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把原杨仲远、阁红彦等人领导的晋西游击队和刘志丹领导的部队合编为陕甘游击队,对外称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谢子长、刘志丹分任正、副总指挥。
1932年2月12日,在甘肃正宁县三家原,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仍然担任总指挥。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陕甘边区第一次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
红军陕甘游击队在谢子长率领下,首先消灭了旬邑职田镇民团,捣毁了敌区公所,逮捕了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并在该镇召开了群众大会,烧了区公所的账薄和地主豪绅的契约,组织了农民协会。国民党陕西当局命令警卫团三营和彬县、旬邑、长武、三原县的民团约千余人向职田镇扑来,妄图消灭红军游击队。谢子长得悉敌人的进攻计划后,当即指挥游击队撤至职田镇以东20华里的阳坡头,占领有利地形待机歼敌。2月15日,在阳坡头村外,谢子长指挥游击队与之展开激战,俘敌400余名,缴枪400余支。这是陕甘游击队成立后打的第一个以少胜多的漂亮仗。
同年4月13日拂晓,谢子长指挥游击队又神出鬼没地兵临旬邑城下,在敌人毫无察觉时迅速发起攻击,一举歼灭守敌2个连约300余人,缴枪近400支,弹药万余发,击毙敌县长和警察局长,攻克旬邑县城。这是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一次夺取敌人县城,在西北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熬过严冬就是春天
旬邑战后,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中共陕西省委常委杜衡来到游击队巡视工作,指责谢子长是“逃跑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并撤销了谢任总指挥的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强令他离开部队,到甘肃搞兵运工作。
1932年5月,谢子长在甘肃组织了靖远兵变,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三支队,自任总指挥。不久,因在水泉战斗中失利,起义失败,谢子长返回西安。
8月30日,中共陕西省委又委派谢子长担任游击队总指挥。此时,敌人三路进剿,形势十分严重。谢子长率部攻打保安失利,又重新部署进攻,再战依然失利。10月上旬,游击队撤至人烟稀少的合水平正川一带,处境极为艰苦。在没有粮吃,没有衣穿,部队情绪低落时,谢子长照样乐观坚定地对士兵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不成再来一次,最后胜利总是我们的。”
1933年11月,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孔原派谢子长回陕任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当时,陕北根据地尚在初创时期,谢子长于1934年初回到安定后,根据中共陕北特委的决定。立即着手恢复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进一步发展武装力量。
敌人听到谢子长回到安定的消息,惶恐不安,立即在安定一带布置兵力,实行戒严,严查行人。谢子长不能回村居住,就和随行同志一起住在山中一孔破窑洞里。时值隆冬,天寒地冻,谢子长手脚冻破,鲜血和黄水直淌,行走十分困难。但他仍然乐观面对。他对同志们说:“咱们吃这点苦算什么!那么多好同志都为革命牺牲了,熬过严冬就是春天。”
1934年3月8日,谢子长在安定县刘家圪崂村刘海旺家主持会议,宣布红一支队正式恢复。会后,谢子长把一块红布剪成三角形,在上边亲笔写了“陕北工农红军第一支队”几个大字。
谢子长主持的这次秘密会议,是在白色恐怖严重、革命遭受严重挫折、许多人思想动摇的关键时刻召开的,犹如在严冬的黑夜里燃起的一把火,标志着陕北地区武装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之后,谢子长带领部队打了几次漂亮的胜仗,还协助地方党组织成立了赤卫队、少先队、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据地。在此期间,谢子长同共青团员史秀云结为革命伴侣。
随着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国民党当局不断调集重兵对其发动大规模进攻。1934年7月,国民党军第八十六师井岳秀部乘陕北红军主力南下陕甘边之机,派遣一个师配合地方民团向以安定、绥德、请涧为中心的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
7月8日,根据中共陕北特委的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在安定县杨道峁成立,谢子长任总指挥。为了粉碎井岳秀部对陕北根据地发动的第一次“围剿”,谢子长率部南下,在南粱地区的阎家洼子与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会合,兼任该师政委。
8月15日,谢子长率红四十二师第三团和陕北游击队第一、二、五支队由南梁抵达安定地区,先后取得了安定景武家塌、绥德张家圪台战斗的胜利。8月26日,他率部奔袭清涧河口,在第二天的激烈战斗中亲临前线指挥,不幸胸部中弹。
谢子长身负重伤之际,正是陕北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形势严峻之时。由于缺医少药,部队经常转移,他的伤情不断恶化。大家再三劝他尽快离开部队养伤,但他坚决不离开。他在干部会上说:“要革命就不怕牺牲,打仗总是有伤亡,我这点伤不要紧。”
起初,谢子长强忍伤痛,骑在马上指挥战斗。后来,他身体虚弱得连马也骑不成了,就坐在担架上继续工作。就这样,他率部挥师北上,攻打安定董家寺,击溃井岳秀的一个营,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新军阀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陕北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先后建立了安定县、佳县、神木县、清涧县、吴堡县革命委员会。这是陕北革命史上第一次建立的县级苏维埃政权。
1935年1月25日,陕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在安定县白庙岔村召开,成立了陕北省苏维埃政府。1月30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一、二、三团在白庙岔合编为第二十七军八十四师。
至此,经历过无数次坎坷和挫折后,谢子长和他的战友们终于实现了在陕北地区建立正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理想。
民族英雄虽死犹生
5bd28b39fdd7618bbd2072bc0414af4373eaa69e98965d71f8a6bb0c6e8d0671
1935年1月20日,刘志丹骑马来到赤源县(今属子长县)灯盏湾水晶沟看望养伤的老战友谢子长。一进门,刘志丹就问:“老谢,你的伤怎样了?”谢子长躺着,伸出一只手,握着刘志丹的手,说:“老刘,我早就盼望你来哩!”在场的人都流了泪。谢子长又说:“我的伤看样子好不了啦。陕甘和陕北的军事工作完全要你领导,这担子真不轻啊!”
2月初,中共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在赤源县周家岭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以统一领导陕北、陕甘两块根据地的党和红军。谢子长因伤重未出席会议,但仍被推举为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实际工作由刘志丹负责。
由于缺医少药,没有好的治疗条件,快过春节时,谢子长的病情突然再度恶化,高烧不止。1935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十八),谢子长逝世,时年38岁。临终前,他不无遗憾地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
谢子长逝世后,为防止敌人乘危袭击,中共西北工委决定:暂不发讣告,不举行丧事和追悼会;对下级和老百姓绝对保密,行文仍签署谢浩如的职衔姓名。直到1935年5月上旬,安定县城和延川县永坪镇等地解放后,才逐渐解除保密。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
谢子长不仅自己献身革命,还教育和带动全家投身革命。在他的家族中,先后有11人参加革命,8人为革命英勇献身。他们是谢德惠(子长大哥,曾任中共安定县西区第一任区委书记)、谢占元(子长二哥,1934年牺牲于狱中)、谢绍安(子长侄儿,曾任红二十七军四团团长)、谢绍斌(子长侄儿)、谢福成(子长侄女)、谢财娃(子长侄儿)、谢福玉(子长侄儿)、谢玉梅(子长侄女)。
谢子长曾经说: “革命是要花本钱、花代价的。敌人想多杀害我家的几个人,逼迫我不革命,根本办不到,敌人的暴行只能促使我革命到底!”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国革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此时,谢子长逝世仅8个月的时间。
毛泽东从没有见过谢子长,但是,他对谢子长却有着极高的评价。1939年,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将谢子长的遗骸移葬于他的家乡枣树坪,并修建了谢子长烈士墓。毛泽东于6月29目和7月9日两次为谢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
“虽死犹生”,并亲笔为谢子长墓写了277字的碑文。
在谢子长逝世1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又为谢子长在瓦窑堡修建了陵墓,并于1945年2月19日举行了隆重的移葬公祭,凭吊者逾两万人。毛泽东再次为谢子长墓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烈士陵园。
1955年,谢子长被追授为上将军衔。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一书中评价说:“陕甘根据地是谢子长、刘志丹等领导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经过多年艰苦战斗创建的。”
创建陕甘根据地,为延安成为红色圣地打下坚实基础,这样的功臣,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有几个人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