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事件让三鹿破了产。国内乳业也整体遭到重创,洋奶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3年增加了将近7倍。然而,最令人遗憾的是,三聚氰胺却并没有从老百姓的生活中销声匿迹。
从三鹿事件爆发至今,每年都有与三聚氰胺奶粉有关的事件发生。
2008年10月,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的有关负责人对发现三聚氰胺超标的乳制品如何处置曾明确表态:凡不符合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的产品,不得出厂、销售,并按要求销毁和无害化处理。已上市的产品,生产企业进行自检,超过限量值的,企业要主动发布信息,并采取召回、下架、退市并按规定退货和退款等措施,确保产品安全。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2008年对毒奶粉销毁的重心是市面上产品的召回及销毁,而对有毒原材料的销毁则未必那么严格,原因是涉及范围太大,面积过广,难免会有遗漏。况且,一些经销商手上的毒奶粉并没有严格按规定进行销毁。于是,一些人经不住利益诱惑,以各种方式悄悄将问题奶粉推向市场。
最新的一起案件来自重庆。
今年7月,重庆查出2吨多的问题奶粉,其中有的奶粉三聚氰胺超标515倍,被称为“最毒”奶粉。不同的是,这次的受害者是养殖场的小猪仔。
据了解,较大规模的养猪场,母猪产仔后奶水不够,作为辅助喂养,往往给仔猪喂养添加奶粉饲料,这就给问题奶粉流向市场提供了机会。
据销售毒奶粉的唐某说,他是在大约两年前开始做过期奶粉生意的,主要销售给饲料厂。这次被查出的问题奶粉,是他从河北省石家庄附近的一个县城购进的,6.75吨已有结块的奶粉连货款及运费总共花了1.4万元,当时卖家就承认有三聚氰胺,但不多,还声称他没有检验过。唐某将其中5吨发给重庆张某。
张某曾5次从唐某处购进奶粉,这次因价格最便宜,才送到有关部门抽检,3个样本检测出的三聚氰胺含量分别为1288.1mg/kg、992.4mg/kg、623.6mg/kg,分别超过标准515.24倍、396.96倍、249.44倍。
用毒奶粉做饲料是违法的。按规定,饲料老板生产、销售的是动物吃的毒奶粉,当构成非法经营罪.如果养殖户明知是毒奶粉仍购买并用于生产,则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今年4月26日,陕西省渭南市也宣判了一起与三聚氰胺奶粉有关的案件。
2009年9月,被告人马双林与渭南市乐康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张文学、负责购销的公司副经理同天虎联系,将大荔荔华乳业有限公司抵押给马双林的20吨“荔华”牌乳粉(2008年9月14日前生产)中的16.55盹卖给乐康公司,张文学、同天虎在马双林没有提供三聚氰胺检测报告的情况下,授意公司副经理朱书明,安排工人将10吨“荔华”牌乳粉,与本厂的“三彩”牌乳粉按1:2.5的比例搅拌后,装入“三彩”牌包装。共生产32.5吨产品,后28吨掺混乳粉被销往南方,被检出三聚氰胺超标。
如果将时间退回到2009年,就会发现这一年发生的相关案件更是高达5起。
2009年11月26日,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主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在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对于顶风作案、屡教不改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一定要重拳打击,严厉处罚,并在会议上特别点到了公安部挂牌督办的上海熊猫炼乳使用含三聚氰胺原料案。
于是,在2009年的最后一天,上海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声明称,上海熊猫乳业有限公司违法将三聚氰胺超标的回收炼乳用于回炉生产,产品召回涉及7个省(区、市)。此次召回的共有4批次奶粉和4批次含乳调味品“炼奶酱”三聚氰胺超标。
早在这一年的4月23日,上海市质监局就发现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少数批次中老年高钙奶粉(标称生产日期2009年4月1日)、含乳调味品和原料中三聚氰胺含量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
上海熊猫是2008年22家卷入毒奶粉事件的企业之一,可令人不解的是,他们似乎并没有接受教训,以致在随后一年接连发生了两起同样性质的案件。
2009年11月初,广西南宁越前食品添加剂公司检出5吨200袋全脂淡奶粉含有三聚氰胺,将其退回陕西,所幸问题奶粉并未流入市场。
这一年被点名通报产品三聚氰胺超标的还有山东淄博绿赛尔乳业有限公司、辽宁铁岭五洲食品有限公司以及河北唐山市乐亭县凯达冷冻厂。
据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透露,这些公司生产的涉案超标产品,均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生产乳制品,性质非常恶劣。
2010年2月,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办开展了为期10天的专项清理活动。据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称,截至3月15日,各地共报告发现问题乳粉2.51万吨,除极少量作为司法证据保存等特殊需要外,其余已全部采取高温焚烧、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等方式予以销毁。这些问题乳粉绝大多数是2008年由地方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封存的2008年9月14日以前生产的过期乳粉和未经三聚氰胺检测的乳粉。
不幸的是,这次清理活动也并没有将问题奶粉“赶尽杀绝”。
2010年7月,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现送来的奶粉检测样本含有三聚氰胺,后追溯到源头——青海民和县东垣乳制品。
经调查发现,东垣乳制品厂从河北省张北县鹿源乳业公司董事长代文明处购进了其私自藏匿的2008年未销毁的48吨问题乳粉,使用其中的8.575吨(剩余的已被控制)与其他奶粉搀兑生产加工成“东垣牌全脂淡乳粉”,销往江苏、江西、浙江、湖南、河南、辽宁、上海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查获的问题奶粉为227.44吨。无一例外,在这些问题奶粉的背后,都能看到2008年毒奶粉的身影。
据记者了解,毒奶粉之所以屡禁不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毒奶粉的销毁一直存在技术上的难题。
从2008年9月底开始,石家庄市就组织市内发电、热电和水泥生产企业进行环保销毁实验。但据知情者透露,对问题奶粉的处理尝试最后大多以失败告终:用作燃料对锅炉损伤太大,最后清理锅炉的费用还不如烧煤,作为水泥配料又发现生产的水泥不合标准,大批量填埋担心被别有用心的人挖出来……
仅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涉及的三聚氰胺婴幼儿奶粉就多达700吨,最后这些被封存的问题奶粉由谁来销毁々怎么销毁的?销毁工作由谁来监督的?似乎并没有谁来告知公众,全都成了一个谜。
毒奶粉事件让三鹿破了产,国内乳业也整体遭到重创,洋奶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3年增加了将近7倍。但是,三聚氰胺却为何难以从老百姓的生活中销声匿迹呢? 犯罪分子如此猖獗,监管力量如此软弱,谁能给老百姓一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