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毕业后,我被录用的公司派往东非小国卢旺达工作。卢旺达面积不足2.7万平方公里,人口却超过了800万,是世界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国家。在卢旺达的街道上你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小孩子,背着书包的、提着水桶的、拿着半根甘蔗满街飞跑的。禁止堕眙和松散的家庭观念,让这个国家每年都能增加无数可能不认识自己父亲的小孩。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卢旺达爆发内战,胡图与图西两族之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种族大屠杀。虽然现政府采取各种办法挽回大屠杀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是战争的阴影依然深深地投在每一个人心上。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战争孤儿,现在已经成了社会的主流,他们被人们称为“上帝之子”。有一次我和一个年轻的“上帝之子”一起用手机听一段音乐,突然,他抓住我的手要求我和他一起唱:“Never Never,Never Genocide”(永远不要种族屠杀)。整首歌是表达的一种平和的反战情绪,可是他跳起来挥着拳头唱,面目狰狞,吓了我一大跳,从此不敢再坐进他的一臂距离以内。其实我这个明友是个很好的人,有一种黑人中罕见的悲天悯人的气质,从事的也是很斯文的文职工作。仅此一件事,就能看到曾经的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的血泪和伤痛。
在卢旺达生活的两年多,我见识了满天翱翔的老鹰、河流里自由倘佯的鳄鱼和河马、长不及二尺却粗如碗口的蛇,还有奇香四溢的芒果、香蕉。但我们的业余生活极其枯燥乏味,工作之余,我们的休闲除了钓鱼,就是去逛首都基加利的艺术品市场。说是艺术品市场,其实就是一条蜿蜒的小街,两边全是店铺。国内这几年的古玩热,把工艺品市场打造得总有些古玩色彩,而在这里,我看到的都是刚刚制作的手工雕刻的木器、石器、铁器,许多都是黑人的生活必需品。比如一种结婚使用的特喷发卡,或者长矛、大刀,还有头上顶东西用的草环等等。最像工艺品的要数各种各样的木雕人像了,不少小童工就是这些工艺品的制造者。
说到非洲热带的文明形态,人们的认识似乎始终被“黑色”听笼罩。我们从小就听到“黑非洲”的说法,至今一提到非洲,人们最先想到的也是黑色。而这黑色当中除了非洲人黑色的皮肤,或多或少还包含有炎热、荒蛮、落后、悲惨、愚昧等成分。非洲艺术也被视为一种原始艺术。可是见到真正的非洲木雕,我却不禁对这些黑色、白色、深棕色的木雕生出了一种由衷的尊敬。粗狂古朴的线条产生的强劲表现力给人震撼,也让人遐想。最常见的一种站立着的人物雕刻,人身体的各种比例也许失衡于实际,但人物线条的勾勒、简单而又到位的雕琢,让任何稍有非洲生活经历的人,都能直接看到每一个人物所处的时间、地点和他身上正发生的故事:乐师姿态的灵动,仿佛就在你耳边演奏;负重者笔直的脊椎几乎可以让你感到他头顶的压力;口衔烟斗的老人嘴角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透出看穿人生的睿智;背着孩子且头顶气重妇女的那种面无表情,体现了对生活的麻木……站在仄仄的小街上,向面积狭小而阴暗的店面里望去,你可以看到一群正在创作木雕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非洲人,他们亲近自然,生活方式古老,但绝不是我们眼中的贫穷和落后,而是一种自然的和谐之美,展现出黑色文明的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