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游记

2011-12-29 00:00:00琳德.克里斯普
海外文摘 2011年1期


  2001年,美洲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号为77的客机坠毁在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西翼,机上189人丧生。直到2010年夏天我坐下来选择在华盛顿要游览的去处,发现这处禁区时,我才意识到那次恐怖袭击的余波至今未平。还有一处曾很受游人欢迎的地方是联邦调查局,那里如今同样禁止游客参观。
  所以,我决定在白宫好好参观一番。1992年我曾到过白宫,那时你可以参观第一层的大部分区域和花园。现在可没那么随便了;我被告知想要参观必须通过我们国家驻华盛顿的大使申请。数周后,我的参观时间终于定在早上8点。白宫的开放时间只从早上7点半到上午11点;背包、相机和手机不能带入;只有很少的房间开放。请别像我一样打车去白宫大门口,除非你想要见识见识怒发冲冠的秘密特工。
  据说由于奥巴马总统身边的保卫工作逐渐升级,美国将很快停止向游客开放白宫。快到11点时,我们被催促离开东屋,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戴维·卡梅隆将在这里举行一场记者会。如果你走运,有可能看见第一家庭的成员,楼上窗户上的蝴蝶贴纸说明奥巴马两个女儿的两个房间就在门廊上面的位置。
  游览华盛顿最好的办法是坐旅游巴士,大巴很早开始运营,晚上5点半结束。在著名建筑物、各国大使馆和具有历史意义的乔治城之间穿梭,巴士司机一边开车一边再配以充满民俗的讲解,一张车票可以用两天。虽然现在一些知名景点限制公众进入(我就错过游览五角大楼,那里只接受提前预订的团队),但新兴景点也不断涌现,一周的时间连1/4的景点都没法看完。在朋友的建议下,我选择了4个地方。
  首先是国家广场和纪念公园,特别是弗兰克林·D·罗斯福纪念公园和越南老兵纪念公园。庄重、静谧的布局和精美的雕塑傲视着战争的残酷,非常让人感动。其次,我去了新闻博物馆,那里有14间画廊和15座影院,提供横跨5个世纪新闻的历史,包括最全的“普利兹奖”获奖者照片、过去的影像资料、著名记者使用的工具和一间互动的新闻播报间。博物馆内有众多值得回忆的物件和展品,如一座3层楼高的东德岗楼、8段柏林墙残骸、历史事件发生时全球报纸的头版报道、约翰·F·肯尼迪宣誓就职的新闻片,以及体育运动精彩瞬间。摄影爱好者请留意,站在新闻博物馆顶层的平台上,可以鸟瞰华盛顿整座城市。
  第三个选择是全球惟一的国际间谍博物馆。这家博物馆只针对间谍这一主题,详细展示了从行业特点、技能手艺、历史沿革到间谍在当今世界的作用。数以千汁的物件令人着迷:一战期间侦查鸽身上携带的微型摄像机;带毒的雨伞(1978年保加利亚异议分子乔治艾·马尔可夫在伦敦滑铁卢桥被人用该伞谋害);还有口红枪、密码机、詹姆士·邦德的坐驾DB5型阿斯顿·马丁跑车和死老鼠做的麦克风。
  第4项是大屠杀纪念馆,该馆据说是全球同类主题纪念馆中内容最为详实的一家。自1993年成立以来,有超过3000万人参观过该馆(只有不到10%的人是犹太人),展览让人不寒而栗。走上一节木制的火车车厢,纳粹就是用这样的火车将大批犹太人运往集中营;过道边陈设着一双孤零零、落满灰尘的皮鞋,想象一下谁曾神气地穿着它;读读一位犹太男孩当时的日记,体验一下他的恐惧。展览让人极度悲痛,却是一次值得的经历。
  另一处不妨一去的短途景点是弗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德丽亚,它坐落在波托马可河西岸,距华盛顿以南大约10公里,是一座幽静的城镇。那里一流的古董店和室内设计店会让游客流连忘返。
  午餐选在一家叫“美洲杉”(Sequoia)的餐厅,这是多间可以眺望华盛顿国家港口的餐厅之一。餐厅菜单非常国际化,且性价比很高:一盘日本豆面酱灼三文鱼配印度香米,加亚洲蔬菜和姜,共22美元;一盘浇上“老港湾”牌塔塔酱特大块蟹肉饼,配烤鲜笋和米饭,共27美元;菜单上最贵的一道菜是嫩牛排配煎菠菜和手指型土豆,佐以牛菌菇做的浓缩酱汁,共33美元。请注意,美国食物份量很大,所以不用点太多食物。不论你点什么,请别忘记付小费:平均是帐单的15%,如果服务特别好,请支付20%。小费不要和账单一块付,请单独把它交到服务生手上。服务生的工资通常非常低,所以小费是弥补收入的一种方式。有一次,我忘给小费,那位侍者追我到大街上,想知道服务有什么问题。
  华盛顿是一座文化层次较高的城市,音乐会、歌剧、芭蕾等各种演出非常丰富,可以满足最挑剔的游客。华盛顿交通便利,地铁高效、干净、快捷,票价从日票7.8美元,到周票22美元。办一张交通智能卡还能省不少,地铁和公交都能用。但由于华盛顿招待的多是政治人物和拿差旅费的商务人士,这里的住宿价格不便宜。不过还是有办法的:通过“价格线”或“便捷”这样的网站网上订房,也能节省不少,如果直接与酒店联系,大部分酒店也能与网络价看齐。当国会休会、旅游淡季或在周末时,甚至连最好的酒店都有特价。一位同事日前在白宫对面、历史悠久的w大酒店拿到40美元一晚的折扣价,平时那家酒店的价格是每晚540美元。
  
  [译自《澳大利亚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