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生活轨迹

2011-12-29 00:00:00许丽娜
海外文摘 2011年4期


  为什么人过中年幸福指数会与日俱增?
  人老了以后会关节僵硬、肌肉松弛、视力下降、记忆模糊,此外,还要忍受现代世界对老年人的种种不公待遇。这些似乎令人们对未来充满恐惧,变老大概也就比“闭眼蹬腿”好点,甚至好不到哪里去。然而,人们害怕衰老是错误的。人生并不是从阳光照耀的高地缓缓坠入死亡山谷的直线过程,而是一条U型轨迹。
  一般说来,长大成人还是一件令人颇为雀跃的事情。但从青年阶段起,生活开始走下坡路,在步入中年后达到最低点,爆发所谓的中年危机。衰老剥夺了青春的活力、敏捷的思维、俊俏的面容等人们珍视的东西,但与此同时也给予人们平生所追求的东西:幸福。
  这一有趣的发现源于经济学的一个新派别。一些经济学家并不认为金钱和幸福感之间存在直接关联,他们试图采用比金钱更加理想的衡量标准,把幸福本身作为衡量幸福的指数。
  这种观点已经渗透到政治领域。不丹政府在制定发展计划时就引入“国民幸福总值”这一概念,所有的新政必须通过国民幸福指数评估。法国总统萨科齐则要求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阿玛蒂亚·森提出比国民生产总值涵盖范围更广的国民幸福指数测量方法。英国首相卡梅伦也宣布英国政府将着手收集有关幸福感的数据。
  人类的幸福似乎与以下4个主要因素有关:性别、性格、外部环境和年龄。总体说来,女性的幸福指数稍高于男性。但女性抑郁的比率也要比男性高:有近1/4的女性在人生某个阶段感到抑郁,而男性中这一比例只有1/10。
  经济学家在复杂的分析过程中发现有两种性格特征格外吸引眼球:神经质性格和外向性格,神经质是一种稳定的性格特质,神经质的人除了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以外,通常情商也较低,因此他们不善于建立和处理各种关系,幸福感也随之下降。神经质的人大多较为抑郁,而外向的人则恰恰相反。相对于那些白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夜晚宅在家的人,热衷团队合作和聚会消遣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一项研究对英国、中国和日本类似人群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英国人比中国人和日本人更外向,也更幸福。
  接下来就是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事情,无论是人际关系、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还是健康状况都对人们的幸福度有所影响。婚姻能够大幅增加幸福感,但是却抵不过失业带来的阴郁情绪。以前在美国,非洲裔美国人的幸福度一直比其他族群要低一些。然而据最新数据显示,非洲裔跟西班牙裔美国人现在拥有相对更高的幸福度。家里有小孩的人幸福度较没有小孩的要低。受教育程度越高,幸福度就越高,但是如果排除收入因素,幸福感便烟消云散了。换句话说,受教育能让人感到幸福似乎是因高学历意味着更加富有所致。
  最后是年龄因素。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布兰弗罗对72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各国民众进入幸福低谷的年龄不一。其中乌克兰人最晚,到62岁才会陷入低谷,而瑞士人则最早,35岁便跌人谷底。人的幸福感在40多岁和50出头时是最低的,幸福指数跌入谷底的全球平均年龄为46岁。换句话说,人生就是一个U型轨迹:人到中年幸福感跌入谷底,人过中年情况开始好转;人在中年时最感焦虑,人过中年焦虑感便急剧下降;人到中年悲伤情绪略有抬头之势,一过中年便开始下降。另外,U型轨迹模式倒置后仍然成立。英国工党调查民众是否感到压力时,U型轨迹变成了拱形,46岁的人所承受的压力最大。
  人在不同年龄段行为方式是不同的。年纪越大,争吵越少,解决争端的方法越高明。年纪越大,越善于控制情绪,越能坦然接受现实的不幸,怒气越小。也许看到同辈人逝去促使幸存者下决心充分利用余生,也许是认清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学会了随遇而安,又或许接受变老本身就是一个安慰的来源。总的来说,年长的人往往会比较豁达一些。
  无论u型轨迹的成因为何,其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情感范畴。幸福不仅令人心情愉悦,还令人身强体壮。虽然老人身体普遍不如年轻人,但是他们乐观的情绪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体力的不足。另外,人越快乐,工作效率也越高。相关研究表明,老年人心情愉悦能够弥补由于认知能力下降造成的工作效率降低,这一点在解决员工老龄化问题时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老龄化在发达国家通常被认为是经济的负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U型轨迹理论则认为要积极地看待这个问题,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世界越美好。这一美好远景对《经济学家》的读者(平均47岁)来说尤其鼓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