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工子女读书还是难!

2011-12-29 00:00:00陈燕丽
看世界 2011年3期


  广州市教育局日前公布了《2011年广州市中小学招生考试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番禺、从化、花都、增城四区学生可报省市属高中;优秀外来工子女可入读公校。对此,社会各界反响很大,有专家指出,四区可入读广州名校有可能引发新一轮择校大战;而外来工子女入读广州公校,也受到了“条件过高”的质疑。不少家长、学生也表示“压力很大”:“今年示范性高中的竞争可能会是历年最激烈的?”有教育界人士就表示,新政的出台无疑会加剧省市属示范性高中与区属示范性高中之间对优秀生源的争夺战。更有专家一针见血指出:这个政策力度还不够。
  
  学校放开招生,外来工只能仰望星空
  据媒体报道,从今年的中考招生新政看,省市属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广雅中学、执信中学、二中、六中、铁一中学、广大附中、广东华侨中学、一〇九中、美术中学、协和中学、广州外国语学校等13所普通高中面向全市12个区(县级市)招生。而在去年,省市属高中只能在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萝岗等7个区招生。
  不过,区属示范性高中依旧没有开放,区属的一中、三中、四中、五中、七中、十六中、四十七中、六十五中、八十六中、培正中学、育才中学、南武中学、真光中学、天河中学、培英中学、玉岩中学等16所示范性高中,可在提前批次向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萝岗7区招生,但招收学校所在区以外的学生人数不能超过本校当年招生总计划的25%。
  此次招生政策中明确规定,要积极稳妥地做好来穗务工就业农民及其他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按照广州《做好优秀外来工入户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必须保障流动人口、尤其是来穗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而根据规定,优秀外来工子女凭借相关证件可获政策性照顾入读公校。不过,很多外来工表示,优秀外来工子女的规定涉及面太小,不具普惠性。
  在广州工作了20年的外来工老陈就表示说,根据这样的规定,他还是不知道他的小孩能否上广州的公办学校。“什么样的人才能当优秀外来工?有多少人能评上优秀外来工?”他表示,优秀外来工注定只能是少部分人群,对于广州几十万的外来工而言,只是杯水车薪。而资深媒体人张先生也表示,从目前来看,只有番禺一个区出台了外来工子女凭积分制入读公办学校的方案,而其他区的方案一直没有出台。“特别像越秀这种名校云集的区,能拿多少公办学位出来给外来工?还有白云、海珠这些外来工聚集的地方,什么时候能做一个大部分外来工都能享受到的方案?”而由于新城区的加入竞争,老城区的家长对孩子的前景表示担忧:“今年示范性高中的压力岂不是很大?”有初三学生就表示,以前只跟7个区的学生抢优质学位,现在变成要跟12个区(县级市)的学生抢优质学位。“压力好大啊!” 粗略统计,每年广州中考有12万考生,番禺等四区(市)学生所占比例超过1/3强。以番禺区为例,光是去年的中考毕业生就有1.7万。在不少家长看来,竞争确实加剧了。
  而且,要想成为优秀外来工,包括很多条件。比如,要获本市职业技能竞赛前6名并获得市技术能手称号;要在本市企业连续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满3年的;要持有国家专业管理部门颁发的专利、发明或专有技术成果证书等等。海珠区康乐小学副校长刘建敏就认为,将优秀外来工子女可入读公校白纸黑字写入招生规定,这对外来工孩子享受均衡教育无疑是福音,但政策的限制条件太多,要达到标准,要有一定的学历或技能,要有购买连续多年的社保,计划生育不能违规,还要有房产能给他们落户……种种外加条件给外来工孩子竖起了一堵墙。据调查,申报入户的外来工很多,但多数都因不具备某项条件而被迫放弃。
  广州市白云区泽德中学校长陈楷则指出,教育应该抛开户籍、地域等限制,广州市的居民子女都可自由报考学校,“真正享受教育平等。从化户籍的孩子也能进诸如东风东路这样的广州名小学?”
  显然,为了解决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而制订的政策,最终并未能覆盖大多数人。
  
  新政画饼充饥,学生怎么办
  信孚教育集团创办人及董事长信力建就直言说,这样的政策类似于画饼充饥。他指出,2010年初,广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优秀外来工入户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市财政将根据各区(县级市)财力状况,按比例对符合各区规定的来穗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予以经费补助。此外,以后广州还将加大对以接收来穗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的服务和管理力度,采取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等措施,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引导民办学校加强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优化办学条件”。但是,《意见》所述的主体缺失。在新政中,对这项带有根本性改革,因而也需要大量政府投资的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市政府做的只是“根据各区(县级市)财力状况,按比例对符合各区规定的来穗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予以经费补助”。政府不是投资主体,而只是对主体进行“补助”的次要力量。那么,主体是谁呢?
  信力建认为,一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以户籍为执行依据,对外来工子弟来说,他们享受义务教育往往只能依靠个别地方政府的自觉意识,但教育部门往往根本没有能力解决所有问题。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保证外来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而在于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如何得到保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信力建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发放教育券是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纳税人应得的教育经费交给纳税人,让他们带着这个经费自己选择学校;其次是政府向民校购买教育学位。民校在学位供应上能够弥补公校不足的缺陷,政府只要通过市场竞争,向民校购买学位,既公开、公平,又投入不大;再次是放宽办学限制,地方政府应转变凡事设个行业门槛的管理观念。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主要症结在于教育总体供给不足,教育供给完全可以放开由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承担。比如,老城区的名校到番禺开分校,供给不足便加大供给,政府资金不足可交给民间、外资来办学,条条大道通罗马,问题很容易迎刃而解。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民办教育中心主任吴华教授认为,解决外来工子弟上学最好的形式还是采用教育券,政府发给家长教育券,让老百姓自己选择是上公办还是民办,这样也有利于民办学校提高办学水平。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把选择的权利交给老百姓。政府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是首先保障学生的权利,再考虑选择学校的问题。对于大量外来工子弟是否应进入公办学校读书的问题,吴华说,首先要考虑当地的公办学校学位是否充足,如果学位量充足,那么问题不大。如果公办学校的学位已经比较紧张了,那么再扩大公办学校,就没有必要了,政府对民办学校应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