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开课造就的明星

2011-12-29 00:00:00徐林燕
看世界 2011年3期


  2010年教育领域最给力的事是什么?或许“淘课族”会立即回答“当然是网络公开课了。”没错,从2010年初,网络公开课开始在国内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开放课”运动,这是一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2001年正式启动的“网络课件开放工程”所引发的运动,差不多10年的时间,全球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这个行列,而在这批高数量、高质量的公开课中,最为网友们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哈佛大学的“公正”“幸福”以及耶鲁大学的“死亡”。
  
  “‘公正’之星”桑德尔
  美国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在哈佛大学教授的本科通识课程“公正”,是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30年来已经有超过140万名学生修读了这门哲学课,2007年秋季更是有1115名学生选修该课,创下哈佛大学的历史纪录。2009年,哈佛大学与波士顿公共电视台合作将24堂课全程录制下来,视频也全部放到网上,成为最受欢迎的网络公开课之一。
  这门公正课的开场白很简单,一句“这是一门关于什么是公正的课程”之后立即转入正题,来不及缓口气,桑德尔教授又抛出一句“我们先讲一个故事”,向听者传达出放松的信号,不过这个故事却着实让人不轻松。“设想你是一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正以每小时60英里行驶,你发现,在车轨的尽头有5位工人在那里干活,你想尽办法停下来,但已经停不住了,你的手刹不灵了,你感到十分绝望,因为你知道如果你撞向这5位工人,他们必死无疑。这时你发现,在电轨的尽头,刚好有一条分叉路,那里只有1位工人,你的方向盘还没有失灵,所以你可以选择把电车拐向那条分叉路,撞向这位工人,救活另外5位,你会怎么做?”在接下来的举手表决中,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转入拐向那条分叉路,而只有少数的学生选择了一直开下去。故事到此还未结束,桑德斯又给出了一个假设:你不是司机,此时你边上有一个非常胖的人,你可以推他一把,他倒在轨道上刚好能停住那辆车,他会死,但会救剩下的5个人。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同样是牺牲一人救很多人的选择,结果很少人选择推这个胖子。
  在哈佛大学著名的桑德斯剧场里,桑德尔一环紧扣一环地抛出这些普通又极端的鲜活例子,这是他最擅长的方式。而学生们对日常道德问题的思考也被调动起来,不断地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在他的引导和诘问下也常常被置于两难的道德窘境中,不过其中穿插的小幽默常常引发全场的笑声与掌声。这种“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与辩论——不断地诘问、应答、反驳和再追问,也成为这堂课的特色。对于和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公正?”桑德尔说学生们把他们自己关于当前社会事务的想法和哲学家的想法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乐于阅读那些著名的哲学家的言论,而且这也让他们批判地思考他们和每一个人对待特定事件的道德观和政治观。
  桑德尔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对政治哲学的兴趣是由对政治的兴趣而萌发的。1974年他有机会报道了“水门事件”弹劾案的听证过程以及最高法院的决议案。当时他以为自己会成为一名报道政治问题的记者,或者可能会参选公职。然而1975年从布兰迪斯大学毕业后,桑德尔得到一笔奖学金到牛津大学读研究生,结果他被政治哲学迷住了,最终在牛津度过4年时间,并完成了批判罗尔斯正义论的著作《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借此桑德尔跻身一流哲学家的行列。
  
  “死亡”导师说:请叫我谢利
  穿着牛仔裤、帆布鞋,盘腿而坐;一脸大胡子,看似“塔利班武装分子”。这就是网络公开课“死亡”授课老师谢利·卡根的经典形象,如今这位美国耶鲁大学哲学教授,已被中国年轻人戏称为“大仙”。
  “卡根大仙”给中国学生带来的首先是视觉震撼,他“不拘礼节”的讲课风格,就目前来看国内是不存在的。有网友看过之后,称“柏拉图或佛都是如此随意开讲座谈生死的吧。”对此,卡根解释是:我习惯了穿牛仔裤和运动鞋,也喜欢坐在讲台上,有时候讲课讲到重点或是太激动时,我还会跳起来在课堂内四处走动。此外,我也不喜欢照着讲稿讲课,而是即兴发挥,想到哪说到哪。当然,我会首先理清楚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这是一门关于死亡的哲学课程,它的开场不沉重却有些冗长。“这里是哲学176课,这门课的内容是关于死亡,我的名字是谢利·卡根,首先,我要说的就是,希望你们称呼我谢利,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街上碰见了,或是你来办公室找我谈话,请教我问题,我会回应谢利这个名字,当然我也会回应卡根教授这个称呼,不过我会反应慢一些,因为对于这个称呼我并不敏感……”
  如果说喜欢学生直呼其名是一种朴素的表白,那么表明自己的讲课方法则体现出卡根对待教学的坦诚与严谨。作为引论课,有时候老师会让学生简单地列出正反不同观点,老师保持中立。而死亡这门课,卡根首先开诚布公地摆出自己的观点:不存在灵魂;永生并不是好事情;对死亡的恐惧是很正常的;自杀在特定情境下有可能是理性的,并且在道德上是正当的。在课堂中他要做的就是与其他的观点辩论,说服学生并让学生相信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不过卡根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听我的课不意味着一定要认同我的观点,所有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对任何问题都要有自己的合理见解,这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在Verycd上,“死亡”的下载页面浏览量达到了1483483次,43977人次收藏了这个课程。而卡根也幽默地提到:从目前情况看,我的公共课还算受欢迎,所以我就自我认定大多数学生还是喜欢我的方式的,或者说他们喜欢这个课程的内容,而选择了忍受我的授课方式。
  “死亡”是个无法避免的话题,许多人试图不去想它,但这其实不可能。卡根说:“我之所以开这个公开课,也是希望我的学生能坦诚、直接地去思考‘死亡’这个话题的各个方面。”他选择从哲学的角度去探讨死亡现象和死亡本质,诸如人能否幸免于死吗?人是什么?“我”是什么?有没有来生?自杀一定是恶的吗?
  当然不同的人对死亡有不同的理解,卡根的理解是:世上没有非实质的、不朽的灵魂,我们只是躯体,当我们的躯体死亡时,意味着我们的存在宣告终结。有些人相信不朽的存在,或许会不愿意接受我的这个理解,但我认为不朽其实并不是值得追求的事物。当然,生命是美好的,我们不愿意轻易接受死亡,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拥有或追求美好事物的权利被剥夺。
  哲学的确是一门非常深奥、复杂的课程,要从哲学的角度弄明白死亡和生存是怎么一回事儿,必须对个人同一性了然于心。而从公开课的课程安排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卡根花了5节课的时间与学生讲解柏拉图的《斐多篇》对灵魂本质的讨论。但是卡根也表示在网络公开课谈论的只是“初步介绍性”内容,他刻意只讲述基本的观点和理论,是因为这些课程是为了让乐于思考的人能根据他讲述的内容有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