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9 00:00:00陈燕丽
看世界 2011年10期


  幸福感,注定是2011年唱得最响亮的旋律,不管你心目中的幸福已经抱在怀里还是正在路上,或者只是虚无的微光。
  2011年,“十二五”在 “幸福声”中开局,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率先提出“让民众幸福更给力更持久”,着手建设“幸福广东”;两会上,决策层和众多媒体也高调地释放出这一强烈的信号;统计局把幸福指数列入统计指标,地方政府把幸福指数列入官员政绩指标,在GDP、通胀、房价等方面都纷纷给出“幸福”的承诺。“给力幸福”成了越来越高的呼声,国富论正逐渐走向幸福论,民生被摆在了更显要的位置,这是惠民的好事,也是执政为民的进步。
  但是,在所有幸福指标体系里,“教育幸福感”却不在其列,“教育”的“幸福感”究竟应该如何去衡量?怎样让国民在教育层面上更加幸福呢?记者邀请到教育家、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先生、广州学品教育董事长王永江先生以及广州第二师范学院许锡良教授三位教育专家畅谈他们心目中的“教育幸福感”。
  幸福是什么?
  信力建:在我看来,幸福应该有几个因素:
  1、爱与阳光:大道之爱、仁慈之爱、正义之爱、和平之爱、奉献之爱,爱世人,亦被人爱。爱带来快乐、宽容、满足,少了贪婪、掠夺、杀戮,在幸福的背囊里,爱不可或缺。阳光滋长万物,让黑暗无所遁形,阳光拒绝发霉与腐朽,让公开、透明得行其道。当爱和阳光照进现实,即使富裕的指数不那么高,幸福的指数也会直线上升。
  2、财产不被剥夺: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检测你的幸福,起码要感到手中扎实地握着自己的所得。
  3、社会的公平:公平有多重要?温家宝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当财富的蛋糕被一小撮人享用,收入分配不公只会造就越来越多的穷人。当司法的天平向权力、财富倾斜,司法的不公就会让更多的人变弱势。如果不公仍然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占据着,那么,幸福在哪立足?那只能飘浮空中,作浮云尔。
  王永江:幸福是人的内心体验和心理感受,它是无法用指标体系来量化评价的,与富裕程度似乎关系也不是很大,与教育程度关系也不是很大。记得我小时侯很穷,我们比现在的小孩子过得似乎幸福得多。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学生不幸福、老师不幸福、家长不幸福、校长不幸福、局长也不幸福,所以汪洋书记提出“建设幸福广东”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
  许锡良:幸福是一种体验与感受,但是这种体验与感受来源于人的需求、欲望及对这些需求与欲望的满足程度。这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程度上对人的需求满足,二是幸福感受者对自己的需求及满足程度的认识,这两个方面都会影响人们对自己幸福的评判。我这里把幸福感描述为:人们满足自身需求的程度。对需求的满足程度,就是我们所谓的幸福指数。而这种满足程度,除了实际上的满足外,与我们人对幸福的认同与感觉也是密切相关的。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幸福归根到底还是人的一种感觉。也就是与人的认识、态度,特别是期望值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怎样让人更“幸福”?
  信力建:教育是人类脱离野蛮、暴力、无知和无耻状况的最正面及最基础的动力。财富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应该在教育上有更高提升。教育、出版、电视、互联网等文化事业的作用,都是为了让人们活得更像人。
  教育部说是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什么叫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天下好标准的学校千万间,让天下每个人都能有机会读书。而教育部现在的价值取向是,要办所大学,没有两个亿,没有几百亩地,没有多少个教授,就不能够办大学。这种价值取向应该反过来,尽快地让所有的中国人能够提升他的教育水平、道德水平、思维水平,提升个人福祉,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福祉。比如放开办学限制,增加学校供给,变学生竞争为学校竞争是突破困境的有效办法。具体为:每一个县可以办自己的社区大学,以服务那些进不了重点大学的学生;同时引进国外的大学,改变官办大学的垄断地位;再次,破除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国家应该扶持专科技能学校,培养更多的建设者才是正途。教育部最主要的责任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读得起书。
  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现状和未来,这是一个民族进化程度的标志。要实现一个民族的兴盛繁荣,就必须提升整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素养,这绝非少数精英的行为可以替代。
  王永江:本来,建设幸福广东的主战场应该是教育界,教育是让人幸福的主要路径,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让几乎所有的关系人都不幸福,是不幸福的主要根源之一,所以要建设幸福广东,改革教育是必由之路。首先应该改革的是教育的评价制度,包括我们的考试制度和招生制度,它是我们教育的指挥棒,我们应该建立多元的评价制度和招生制度,让各种人才有自己成长的通路。其次,要把办学权归还给学校,让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让老百姓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各取所需。还有就是我们的学校和媒体要倡导正确的人才观,要加强校长和教师的培训,改变他们的观念,引导社会人才多元发展,引导家长和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或专业,这样“择校热”和“小升初乱象”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总之,让微笑和快乐回归到我们学生的脸上、老师的脸上、家长的脸上,这才是幸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也才能够让人更幸福!
  许锡良:一般情况下,任何形态的教育都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人类的幸福:
  第一,教育在改变人的社会身份地位与改造世界上影响人的幸福。教育在一个社会里对个人来说常常有浓厚的身份功能。这种身份功能在中国古代表现为种种功名,比如秀才、举人、进士等科举身份。拥有这样的身份,意味着拥有不同的获得社会资源分配资格与相应社会地位。
  第二、教育作用于社会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培养的人来达到的。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主要是通过培养相应的人来完成的。正是通过教育来改造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教育在改造人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世界。而教育首先是通过改造人的思想精神世界来达到改变客观的物质世界的目的。
  开放社会的教育对人常常采取张扬个性的方式,保护儿童天性,再利用这些培养出来的具有新的基因的人来冲击一个既定的社会现实,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通过教育,改变人的幸福观念,将幸福观念建立在一个社会共同信仰的基础上,同时建立在与自己的经历、能力的基础上,做最好的自己的比较中,而不是“做人上人”的幸福观念,使中国人走出幸福的悖论与死结的低谷。
  
  三位专家的解读让我们意识到:“教育——为了人的幸福”是教育哲学,是教育理想,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行动指南。人的幸福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众多条件的保障,涉及到政府的支持、家庭的配合、学校的落实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将“为了人的幸福”作为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是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审视现实社会、教育现状、教育本质和教育发展所做出的理智而又理想的选择。(此文由信孚教育集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