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丹和他的恐怖帝国

2011-12-29 00:00:00王猛
看世界 2011年10期


  当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一个中学老师威德尔开始蓄须,并誓言“拉丹不挂,胡子不刮”。10年后的今天,他终于可以再尝剃须的畅快了。当奥巴马5月2日通过电视亲口证实拉丹的死讯时,威德尔哭了,他说:“我足足花了5分钟大哭一场,然后再迫不及待地剃须。”
  
  过去10年来,拉丹给这个世界尤其是美国带来太多困扰。2001年9月11日,这种困扰达到顶点,拉丹的名声也在此时达到顶峰。而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
  幼年失父
  拉丹出生在一个有权有势的家族,他在父亲52个孩子中排行17。其家族与沙特王室沾亲带故,所以拉丹出生后一直享受着当地最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
  和很多兄弟姐妹一样,拉丹大学毕业后也进入了大哥掌管的家族企业,运用他所学到的知识和与王室的特殊关系,拉到了大量合同,并赚取了数十亿美元的利润。但由于和哥哥的理念不合,拉丹后来离开了企业。
  在西方语境里,拉丹通常被描述为一个无恶不作的坏蛋、一个与全人类为敌的“恐怖大亨”。但是据接触过他的美国人回忆:“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人,身材瘦削,留着浓密的络腮胡子,像个文弱书生,平时常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长袍,讲起话来轻声轻语。”拉丹的亲戚也曾对外表示,少年拉丹是一名阿拉伯理想主义者,他和朋友们谈论的话题,不是一般“富二代”所喜欢的名车和珠宝,也不是到伦敦和巴黎去度假,而是怎么把金钱用来服务于一个传统的阿拉伯社会。“他小时候,只要见到街上的乞讨者,就会央求着大人给他们施舍;看到有朋友穿着短袖衣服,就会指责他们不穿长袍违反教义。”
  1967年,也就是拉丹只有10岁的时候,父亲死于一场意外的坠机事件。这对拉丹来说,是个不小的刺激。由于子女众多,老奥萨马或许并没有花特别大的精力在拉丹身上,但拉丹从小对父亲十分崇拜。拉丹的舅舅曾透露,拉丹对他讲过,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让他不知所措。“因为在他心目中,父亲是这个家族的纽带。”
  西方媒体据此不怀好意地猜测,拉丹从小缺少父爱,在这么一个庞大且势利的家族里生活肯定会闷闷不乐,心理注定不健康。一些美军的心理学家在“9·11”袭击案发生后,还曾以此来推断拉丹袭击无辜平民的心理,或许就与其小时候亲情淡漠有关。
  这些“砖家”忘了,刺激着拉丹走向恐怖之路的也有大国霸权因素。少年拉丹成长的年代,正好是石油价格暴涨导致西方经济危机之际,这坚定了他轻视西方的观念。同时一些阿拉伯国家的社会问题,让拉丹也感到社会的不公。
  仇恨的种子
  拉丹发动的各种恐怖袭击,都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美军高层在抓不到拉丹时常常抱怨,拉丹家族的荣耀成就了如今的恐怖主义。有人问他,作为一个亿万富翁,你到底爱不爱钱?拉丹说:“我的事业需要金钱,我不需要。”他所说的“事业”开始于1979年的阿富汗战争,当年苏联大举入侵阿富汗,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股反对苏联入侵的浪潮。拉丹和一群有着同样信仰的阿拉伯朋友,不远千里来到阿富汗“抗苏援阿”。不过,拉丹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将苏联赶出阿富汗,而是要通过暴力手段改造整个伊斯兰世界。他在那里断断续续地待了10年之久,直到苏联解体前从阿富汗撤军。
  在阿富汗,拉丹创建名叫“服务营”的组织,招募阿拉伯志愿者帮助阿富汗难民以及和苏联士兵作战的人。由拉丹牵头,1988年“服务营”摇身变为被后世广为诟病的“基地”组织。
  曾采访过拉丹的美国记者米勒说,阿富汗给了拉丹实战的机会,让拉丹加深了“西方世界是霸权主义”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初步结识了塔利班,发现彼此意气相投。
  据称,拉丹在阿富汗的所作所为都得到了美国中情局的帮助。美国为在阿富汗抵抗苏联侵略军的“圣战者”们提供武器弹药和资金援助。美国人没想到的是,十多年后,这些美制的武器反过来被用于击落美军的直升机。
  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联被阿富汗战争拖垮,让拉丹一度以为敌人已经消失,但回国不久的拉丹,很快就陷入到了另一场思想的漩涡中——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拉丹向沙特王室提出启用“基地”组织来保护国家的建议。在苦苦等了数天之后,拉丹等到的却是沙特王室的一口回绝,政府甚至同意美军在沙特设立军事基地。此举令拉丹十分不满,他给沙特国王写了一封“愤怒的信”,指责沙特背叛了伊斯兰教义,让西方人进来是“引狼入室”。
  发生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拉丹反美的肇始,这件事对他的刺激最大。在本·拉丹志愿向沙特阿拉伯提供武器和士兵时,沙特拒绝了他的援助,取而代之的是50万美国援军。这在拉丹看来是“对伊斯兰使命重大的背叛”,迫使其出走苏丹。
  拉丹此时开始为基地组织提供财政援助,包括在1992年资助了约500名被从巴基斯坦驱逐出的“圣战分子”。拉丹在“流亡”期间,跟着他的除了妻子和孩子外,还有从阿富汗带来的“兄弟们”。这些人最终都成了“基地”组织的骨干。到了1994年,本·拉丹开始在苏丹建立新的训练营,但此时,苏丹政府正式冻结了拉丹的财产并剥夺其公民资格,甚至他的家族也在他从也门走私军火事发后对其公开指责。这些都让他变得更为极端。
  1996年,拉丹来到了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与塔利班创始人奥马尔的结盟也许是其从“后勤者”角色走向意识形态领袖的重要一步。拉丹自以为代表贫穷和正义的穆斯林,其他欢迎美军进驻的阿拉伯政府都已经异化,成了美国的帮凶。他似乎根本不在乎沙特政权,他在意的是实现阿拉伯帝国的复兴。为此就必须要打败他所认为的“最大恶魔”——美国。
  对美宣战
  在1996年发表的“圣战宣言”中,拉丹称“穆斯林对美国的怒火正在燃烧”,并号召要以游击战的形式来对抗美国”。1998年,本·拉丹更是发布公告,鼓动“对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美国人展开攻击是所有穆斯林的个人义务”。拉丹认为,美国是苏联之后对阿拉伯世界最危险的敌人。
  实际上,本·拉丹最早进入美国中情局视野时只是沙特一个持不同政见者,最多也只是“资助伊斯兰激进分子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得不到关注。拉丹1996年的“圣战宣言”在美国当局当时看来甚至是滑稽和怪异的。这个日后成为联邦调查局有史以来头号通缉犯的人,最开始只是一个居无定所、没有国籍、头脑还停留在十字军战争中的沙特人。
  1998年夏天,炎热异常的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发生爆炸,爆炸地点正好是美国驻肯大使馆,不久之后美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也发生了爆炸。两起袭击造成200多人死亡上千人受伤,死伤者中有不少美国人。不久后,一身迷彩服,包着头巾,背后靠着一支AK47步枪的拉丹出现在互联网上。他宣布“圣战”开始。
  这次恐怖主义袭击是拉丹和美国政府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较量。这时候的他,开始正式进入到美国大众的视野当中。美国媒体开始狠批美国政府,称“这个曾在阿富汗反对苏联的大个子阿拉伯人,为什么在拿过我们的援助后,又来袭击我们?”直到1999年,美国政府才公开称,基地组织是一个阴谋杀害美国公民的国际恐怖组织。
  2001年9月11日,作为美国资本主义象征的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座塔楼被撞毁,史称“9·11”事件。美国认为罪魁祸首就是拉丹,这次事件也让他成为美国政府用以判断敌友的一个标准。于是有了小布什的那句饱受争议的名言——“每个地区的每个国家现在要作出这样一个决定:是与美国为友还是与恐怖分子为伍。”
  “9·11”后拉丹从苏丹来到阿富汗,塔利班首领奥马尔对他极为欢迎。不过拉丹并没有像奥马尔等塔利班高层一样住在首都喀布尔的官邸内,而是宁愿住在郊外偏僻而简陋的小屋中。他的低调,换来的却是“基地”网络在阿富汗的大规模扩张。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探员杰弗里雅思科称,正是在阿富汗,拉丹才决心将“基地”组织建成一个有严格规制、并且发动圣战的恐怖集团。
  
  从“基地”逃回来的人说到本·拉丹,不少人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可是文明世界的国民,凡亲身领教过拉丹“关怀”和亲眼看过他“施工技艺”的,无不为之动怒。拉丹说,他的毕生目标就是使用土木工程(拉丹大学期间学的专业)技术手段,将所有的美国人赶出伊斯兰的世界,不管他是穿制服的军人,还是布衣平民;不管他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他是老人,还是儿童。“如果谁杀死了一个美国士兵,那是比无所事事要好得多的事。”拉丹的讲话令美国人感到“胆战心惊”。这种感觉,即使在拉丹死后,还将持续。
  谁来接棒?
  美国和“基地'头目拉丹玩了10年“猫捉老鼠”的游戏后,终于成功将其击毙。当地时间5月2日,奥巴马迫不及待地在深夜宣告“拉丹已死”。
  谁都知道,消灭拉丹不等于消灭“基地”,更不等于消灭恐怖主义。虽然拉丹之后的“基地”会受到重挫,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美军的行动也是在“帮助”他们“更新换代”。拉丹有三个对恐怖活动“很感兴趣”的儿子,但是都太年轻。所以在他之后,最受瞩目的接班人是基地二号人物扎瓦赫里。
  当年拉丹靠自己的票子为“基地”组织招纳了不少新鲜血液。而比拉丹大几岁的扎瓦赫里凭借自己的脑子,成功拉拢各国的武装分子与“基地”组织连成一线。他主张改变“斗争策略”,争取“圣战”在伊斯兰世界一国或几国获得胜利。扎瓦赫里是个“老革命”,在“基地”内部地位稳固,且素以恪守教规著称。“9·11”后拉丹深居简出,扎瓦赫里早已成为“基地”的主要掌舵者。虽然表面看来,扎瓦赫里是拉丹的左右手,但其实是他为拉丹启蒙,因此获得拉丹的敬重。甚至有人说,如果没有扎瓦赫里,拉丹很可能不会发动“9·11”袭击。
  拉丹在“9·11”之后极少露面,扎瓦赫里成为基地的代表人物。他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重建基地的领导层,并且在也门、伊拉克和阿尔及利亚等成立分支,更直接或间接在北非、也门、马德里和伦敦等地发动袭击,所以拉丹的死对基地组织来说,心理上的伤害大于实质伤害。
  曾经打过圣战,并且在狱中受尽折磨的扎瓦赫里,思想极端,主张血腥暴力,他很可能会发动更多袭击,为拉丹报仇。然而扎瓦赫里自2003年开始也鲜有露面,近日不少恐怖袭击也没有经过基地组织核心领导层指示,因此,即便美国能够再把扎瓦赫里杀死,也不能轻易瓦解基地组织,因为这个组织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分支已经可以独立运作。
  另一位接班的热门人选是奥拉基,这个出生于美国并受过高等教育的美籍阿拉伯裔学者,曾因涉嫌参与策划“9·11”被捕,但因证据不足被解除逮捕令。他的网络“杀伤力”十分惊人,一些听了他蛊惑的青年会甘愿成为“人弹”。2009年导致13名美军官兵死亡、30多人受伤的胡德堡枪击案,肇事者哈桑少校即系受奥拉基蛊惑。“9·11”后,尤其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后,“基地”由暗转明,危险程度反倒降低,10年间并未对美国本土构成更多实质性威胁,而奥拉基的“网络攻势”反倒无孔不入。虽然影响极大,但是奥拉基问题是资历尚浅,至少在年龄上,他就比“竞争对手”小了20岁。
  此外,江湖传闻的接班人选还有很多。对于基地组织自身来说,拉丹只是他们的精神领袖。早在拉丹流亡之时,基地组织就已遍地开花,而且这些分支产生了很多新的领袖,这些人往往更加熟悉和了解西方社会,具备更好的组织能力。他们不仅试图策划恐怖活动,而且鼓励其成员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自己去发动攻击。
  曾三次专访过本·拉丹的《独立报》记者费斯克指出:“他(本·拉丹)想做的都做完了,我不认为他的死会带来什么不同。”这么多年来,基地组织的运作模式已经日益分散化、本地化和网络化,渗透力也要更强于以往。没了拉丹的恐怖活动还可能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如果不同的极端势力在不同的旗帜下活动起来,其打击难度也将加大。全球反恐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