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雄心勃勃地向世界宣布:“其他国家仅仅关注自己的利益,只有合众国才有义务,向太平洋跨越一万英里,向大西洋跨越三四千英里,向南伸展数千英里,只有美国——我们的人口只占世界的6%——才能担负起这份义务。”在一首《约翰·布朗的遗体》的诗歌中,作者如此歌颂美国巨大的工业实力:“我们供养用以统治世界的神怪”。虽然“9·11”事件对这种傲慢提出挑战,但在接下来的反恐战争中,美国像头受伤的野兽一样到处惹火,傲慢之态毫无收敛。
“这些年,美国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战略观,一开始在阿富汗养虎为大,打一下就跑去打伊拉克。为了打倒萨达姆和弄点油,花了上万亿美元。导致世界动荡,反恐战争阵线破裂,还给了基地和塔利班喘息的机会,给伊拉克人民带来那么大痛苦。”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张国庆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结果不就是萨达姆死了吗?为一个人至于费那么大精力吗?美国闹到现在经济危机重重的地步,要我说就是活该。”
回首过去10年,萨达姆被绞,穆沙拉夫倒台,奥马尔被逐,本·拉丹被毙,这个世界的太多改变都因美国而起。如今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正走进尾声,可是相关国家的状况却变得更坏了。
“被反恐”的巴基斯坦
美国一打喷嚏,全球就会感冒。“9·11”事件只是改变了美国人的国土安全观,但却改变了大多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人的命运。正如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在回忆录中所言:“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自己的土地上遭受打击,自己的飞机被用做袭击的导弹。这是一场悲剧,也是对超级大国自尊和自负的沉重打击,美国一定会像一只受伤的熊一样疯狂反击。”
果不其然,恐怖袭击发生后的第二天早上,军事秘书告诉正在召开重要会议的穆沙拉夫,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将军打电话找他。穆沙拉夫跟秘书说过稍后再给鲍威尔打回去,但秘书坚持让他立即去听电话,鲍威尔在电话中直截了当地说:“你要么和我们站在一边,要么成为我们的敌人。”在每个有自尊心的人看来,这都是无理的最后通牒。
站在全球反恐第一线的巴基斯坦,无疑是美国最为头疼的国家。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张国庆认为,虽然巴基斯坦过去10年为美国的反恐战略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两国关系一直不顺。一方面,巴基斯坦本身是国际恐怖主义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国际联合反恐符合巴基斯坦的利益。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巴基斯坦国内有强烈的反美情绪,这种情绪使得政府不能迫于美国压力而“被反恐”。“美国反恐危机比较大时,就会依赖巴基斯坦,一旦有了好转,就会疏远。两国在战略上也是相互猜忌,好也好不到哪儿去,因为相互没有信任。但是只要反恐战争没结束,巴基斯坦就有价值。”
虽然奥巴马政府的阿富汗新战略出台以来,美国加大了对巴基斯坦的战略投入与沟通。美国国会还通过专门法案,承诺5年内提供75亿美元援助,重点解决巴基斯坦电力、供水、基础设施、农业发展等民生问题。但2010年下半年以来,两国一直交流不畅。2011年初的“戴维斯案”又令美巴关系相当紧张,反恐合作面临新的复杂因素。
“离不了婚”的美巴
2011年5月的国际舆论,基本被三个姓“奥”的占领。国际劳动节当天,美国总统奥巴马没有去休假,而是若无其事地指挥了一场针对恐怖大亨奥萨马·本·拉丹的军事行动,行动中拉丹被击毙。接着传来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身亡的消息,不过后来被证实这是谣传。早在2001年12月的第一周,嗅到失败气息的奥马尔就骑一辆本田摩托车逃跑,从此人间蒸发了一样。后来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泉还打听起奥马尔的下落,穆沙拉夫回答说骑着一辆本田摩托车跑了。他还跟小泉开玩笑:这是一个很好的广告素材,如果本田广告上是身着长袍、长须飘飘的奥马尔骑摩托车逃跑,宣传效果一定极佳。
美国今年突袭本·拉丹,是在事先未通报巴基斯坦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令巴基斯坦军方,特别是情报部门尴尬万分。最令巴基斯坦恼怒的是,美国政府高官公开声称,这样做是不相信巴基斯坦情报部门,生怕走漏风声,影响行动效果。这导致巴基斯坦政府内外各界强烈反应。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在议会发表讲话,巴基斯坦议会通过决议,谴责美国侵犯巴基斯坦主权行动。巴基斯坦公众舆论更是群情激昂,要求政府重新考虑和讨论同美国的反恐合作。
正在美国人为自己击毙本·拉丹高兴的时候,塔利班武装却在8月初把美国的武装直升机打落,飞机上的人全部遇难,其中就有22名海豹突击队的队员。这种突来的变故,又让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与巴基斯坦在反恐上的合作。因此,美巴关系就像一桩糟糕的婚姻,濒临离婚,但双方又互有需求,双方都无法承担离婚带来的后果。随着阿富汗战争终局的发展,地区形势的重大变化,特别是美国欲借加大与印度在地区及反恐问题上合作,向巴基斯坦施压,将使两国的猜忌更深。
政客们如果谈不拢反恐合作,还可以一轮轮地走马换将。可是被挟裹进战争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平民,看见更多的则是残酷场景。
被错过的反恐
“美国人有手表,我们有时间。”塔利班的“诗人们”都明白所谓反恐战争的持久性。这场战争一打就是10年,至今还前景未明。拉丹被击毙后,美国政府内部“反恐派”与“反叛派”的辩论并未平息,其中针对2011年7月美国撤军规模问题的争论尤为激烈。
对“反恐派”来说,当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就是为了打击策划实施“9·11”的本·拉丹及其基地组织。现在拉丹已死,基地组织遭受重创,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目标基本实现,美军可以从2011年7月开始大幅撤减。对“反叛派”而言,拉丹被击毙正好说明了美国增兵战略成效显著。美国应该坚持现有战略,乘胜追击,加大力度打击塔利班,迫使其尽快同意和谈。如果2011年7月大幅撤军,只能前功尽弃。
美国国内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专家们提出,美国在撤军问题上,不能首鼠两端。这样做会使美国丧失同塔利班谈判的主动权,失去阿富汗政府的信任。而塔利班仍可采取以拖待变战略,等待美军撤走而消极应对。因此,为推动阿富汗各派最终实现政治和解,美国必须“顶住国内压力,咬牙坚持,继续大力打击塔利班,待在军事上取得绝对优势后,方可罢手”。其实,美军早就取得了绝对的军事优势,只是在民意方面,还欠火候。
如果说巴基斯坦当初是被挟裹进了这场所谓的“反恐战争”,那么阿富汗就是反恐战争本身。更悲哀的是,美国还没有用心去经营这场战争。用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张国庆的话说,阿富汗战争实际上是“一锅夹生饭”,美军把基地和塔利班赶到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交界的山区后就不管了。直到奥巴马上任后,人们才又想起这锅饭。
废墟上的阿富汗
“9·11”过去几年后,一部阿富汗电影在国际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电影的名字叫《流浪狗》,影片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
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一群捡破烂孩子,由于各种原因他们都成了孤儿,没人照料,只能靠拣破烂为生。突然有一只小狗出现,这只狗是西方人喜欢的宠物狗,与阿富汗人喜欢的大型犬很不一样。有一个孩子突然说:这是美国人的狗。所有拣破烂的孩子立即放下手里的“工作”,开始围追这条流浪狗。流浪狗逃到一个洞穴中,被孩子们团团围住。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这是美国人派来找塔利班的狗”、“这是美国人派来找武器的狗”、“它一定帮着美国人杀死了我爸爸”……孩子们对美国的仇恨转移到这条外来狗身上,他们决定烧死这条狗。孩子们向狗躲藏的洞穴里扔燃烧物。
战争不仅摧毁了一些无辜平民的身体,它更毁掉了整整一代人的幼小心灵。
成熟的心灵在面对这种战争时又如何呢?“日耳曼城堡”可以告诉你答案。那些国际组织的驻阿富汗机构坚固得就像12世纪前后条顿人在东欧建造的城堡,当年那些“日耳曼城堡”在二战德军和苏军的炮火夹攻下依然屹立不倒。当初这些城堡是用来防范成吉思汗的,而今天这些机构的外墙则是用来防范东方的恐怖组织。
在尘土飞扬、熙来攘往的喀布尔街头,这条街口被荷枪军警和厚厚的水泥墩、路障阻断,外人只能见到保卫者冰冷的枪口和更冰冷的脸。如果有车辆和人员靠近,军警立刻神经紧绷,枪口随时会对准“堡垒”之外。
入住世界银行招待所的基本都是外籍人士,必须要有内部工作人员介绍、预定才会被接受。保卫人员只有在“堡垒”内的机构确认人员身份后,才会放外来人员进入。这时他们才会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欢迎外客入内。
在越过第一道路障后,一座两米多高的深蓝色油漆刷过的机枪暗堡迫在眼前,黑洞洞的枪口直对着来客,射手的战术眼镜从堡内反射出冷光。一般人走过暗堡时,一定会吓出一身冷汗。接下来又是一道路障,此时外来车辆被禁止入内,住客不得不自己拉着行李箱继续前行。在穿过第三道类似的路障后,却怎么也找不到入口——入口藏在一堆沙袋后面。沙袋后又是一个暗堡,接下来是三道同样厚重的防爆铁门,最后一道必须刷卡才可进入。
五道防爆铁门、冰冷的高墙,把墙内人厌恶的一切堵在了墙外,墙内是和他们的祖国一样舒适的生活。暖气、地毯、高速互联网、西式自助餐、豪华办公室,这些都让西方人感到欧美式的惬意。留给阿富汗的,只有满目疮痍的城镇,城镇里边堡垒耸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