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才是非主流

2011-12-29 00:00:00伊豆豆
看世界 2011年22期


  在理清郭德纲与姜昆那持续了多年的骂战之前,先要看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郭德纲讲的,说北京天桥的小剧场里有位年过八旬的老相声演员,每次登台都给旅游团演同一段双簧。有一次,当时的一位国家领导人去看演出,谢幕时上台与老人家见面。等那位领导人走了,老人问:这是谁呀?旁边的人告诉他:这是谁谁谁。老人点点头说:哦,他是谁徒弟呀?
  第二个故事来自沈阳相声界前辈金炳昶(演员巩汉林的岳丈),他说郭德纲有一年到沈阳演出,可是沈阳相声界却无一人出来接待他。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郭德纲“不守规矩,乱了辈分”,按照相声界近几代“德寿宝文明”的排辈顺序,郭德纲应该是“明字辈”,可是他却成了“德字辈”。而“德字辈”是民国时期北京相声最为火爆时的一辈,出现过“相声八德”,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就是“八德”之一。
  由此而知,师承与辈分,一直是相声界最为看重的,不讲这两个故事,是很难充分理解相声界自郭德纲横空出世以来的种种骂战与纠纷的。
  郭德纲取错了名?
  郭德纲的本名就叫郭德纲,如果是干其他工作,本来无需外加说明,但在重视辈分的相声演员,他不得不在说相声时调侃自己是“新款德字辈”,新款“德字辈”艺人中最有名的就是刘德华,他如此调侃,为的是将自己与相声历史上最有名的“德字辈”加以区分。
  实际上,郭德纲并非是想用“德”字来捞取自己的假前辈身份,因为昔日的郭德纲并不出名。他在前门大栅栏剧场说相声,最难的时候台下只有一个人,数九寒天为了叫人进剧场听相声,爷几个只好站在门口唱快板来聚拢人气。后来,德云社的创始人之一张文顺收了北大毕业的徒弟徐亮,就顺着郭德纲往下排,取艺名为徐德亮。所以,日后徐德亮与郭德纲闹翻,退出德云社,张文顺第一个站出来“清理门户”,不许他再用“德”字的艺名。可见相声演员对于象征着辈分的“字”多么看重。
  相声界有很多拜师的规矩,比如说自己的孩子不能拜父亲为师,所以郭德纲的儿子郭麒麟的师傅是郭德纲的搭档于谦;郭德纲的老师侯耀文,并没有拜父亲、相声大师侯宝林,而是拜侯宝林的大师兄赵佩茹;马三立也不能拜父亲马德禄,而是拜另一位“德字辈”的周德山为师。
  在传统的相声江湖中,高一辈就象征地位高一级。即便是1949年之后,这种封建式的江湖观念仍旧残留在很多老相声演员的记忆中。
  根据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回忆,侯宝林贵为“相声大师”,可是到了马家吃饺子,侯大师也要帮忙擀皮、包饺子。因为马三立是“寿字辈”,比侯宝林高一辈。
  所以有种未经证实的传闻,说相声演员李文华一直很想拜马三立为师,但是侯宝林不同意,因为李文华一旦拜师马三立,就是和侯宝林一样的“宝字辈”了,当时侯宝林是中国广播说唱艺术团团长,而李文华是团员,“相声大师”无法忍受团员和自己是平辈的,乱了规矩。
  那么姜昆呢?他是马季的徒弟,马季是侯宝林的徒弟,姜昆是“明字辈”,而郭德纲也是“明字辈”,但前者是中国曲艺家协会的书记,后者却是穿着LV、火爆于民间的相声演员。同辈人的不同走法与不同命运,预示着问题的出现。
  今年9月28日,姜昆在广州的一个文艺人才研修班上说:“现在郭德纲在网上闹那么多事情,在道德、在伦理上,出现这么多问题,我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他?”
  郭德纲听闻后,在微博上写了几句诗:“楚河两岸硝烟障,从来暗箭起同行。观棋不语真君子,大人何必小鸡肠。你且扬威修栈道,我自低言渡陈仓。堪叹人生终有老,莫叫无才笑江郎。”讽刺姜昆是“江郎才尽”,郭德纲又在媒体面前说:“相声界有些人就是干些太监骂青楼的事儿。”
  10月16日,姜昆在一次座谈会上又说:“当下一些媒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追捧一些下三滥的恶俗艺术,一些被老一代艺人丢掉又捡回来的艺术。”这句话,才是姜昆与郭德纲长期争议与骂战的最根本原因:要不要传统相声?
  “新”“旧”之争
  为什么姜昆和郭德纲不和,有人说是为名,有人说是为利,不过,恐怕对于这两个人来说,即便不骂对方,名利也没少拿,二人更多的分歧是:问题与主义之争。
  姜昆是“新相声”的代表,也随着他的老师马季说过很多的“歌颂相声”,但时过境迁,这些带有浓烈政治色彩和宣传教育色彩的相声,逐渐被淘汰,原因很简单:不搞笑。所以,郭德纲讽刺说:相声的首要任务,先搞笑吧,如果相声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
  郭德纲是一个传统相声的维护者,他在相声中说:“中国的传统相声本来有七八百段,经过这一批相声演员的努力,现在就剩下十多段了,再努力就没啦!”他直言提倡“新相声”是一种“败家行为”,他自称德云社已经发掘、整理、演出了传统相声600多段。具体数字可能无法考证,但郭德纲却是在大红大紫之余,仍旧整理演出了长篇单口相声《丑娘娘》、《济公传》、《水浒》、《枪毙任老道》等。
  但作为“新相声”的代表,包括姜昆在内的一批相声演员,他们不能否定新相声,因为那意味着否定自己过去的辉煌(尽管那种辉煌有关政治,无关相声),他们今天所获得的一切团长、主席的身份也是从那而来。曾经说过很多新相声的沈阳籍相声演员常佩业(马季徒弟),就曾经面对媒体,强烈支持新相声,反对传统相声,与姜昆如出一辙。而他们自身传统相声根基的缺乏,使得他们无法像郭德纲一样将传统相声翻新成为令人捧腹的新段子。只好延续枯燥无聊毫无笑点的新相声创作,以证明自己存在的必要性。
  而在“要不要传统相声”之争背后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相声演员的专业性。郭德纲8岁就已经随着相声名家常连安学相声,他所代表的是一批按照相声江湖的老规矩,从小就进科班学习的孩子,并且不断投名师学艺,几乎把青春岁月都给了相声。在相声之外,他还学习过评书、快板、评剧、梆子等多个曲艺门类,就像侯宝林之所以在相声中以学唱戏闻名,是因为他真的学习过京剧。相声演员对于曲艺门类的触类旁通,可以说是一种基本功。
  但在姜昆等人的生涯中,却不是这样的路径。姜昆是北大荒插队的知青,后被发掘文艺特长而进入文艺团体。从当时的历史角度来说,相声是他脱离苦海、飞黄腾达的一根救命稻草。所谓救命稻草,就是在遇到它之前,你并没爱过它,因为你都不知道自己会遇到它;在利用过它之后,你也再没爱过它,因为没必要了。
  所以,姜昆的传统相声功底一般,网络上有个视频,他在天津某茶社演出,被懂相声的天津人起哄逼他说“趟子”(贯口)的《报菜名》,他只好硬着头皮背了一段《八扇屏》,结果把词还背错了。从专业的角度说,姜昆才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亲政治、远相声”的非主流相声演员。
  郭德纲曾经在相声中调侃说:“相声之所以不景气,因为现在的主流相声演员都很不专业,后改行的很多,来自各行各业,有清真馆的厨子、环卫局的、工农兵学员等等。都觉得说相声这行门槛很低,成了名之后就不愿意下苦功去补习基本功了。再有名的相声大师,你只会一段半,也不行。”
  反观姜昆,多年以来在电视上频频露面,但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段子却没有。他曾经最为动人的段子《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等,都是梁天的哥哥梁左创作的,梁左对于小市民心态的把握可谓是炉火纯青,他后来写了《我爱我家》的剧本。
  而相声的未来,可能正萌发于当下。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孩子想学相声,必然是从小喜欢相声,他会从小进入科班学习,不再有政治因素来挑选他去做宣传工具。尘归尘,土归土,想当官的就去考公务员,想说相声的才去学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