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恰逢舅父中举
1885 年10月12日( 清光绪十一年,乙酉九月初五日),在广州城内豪贤街的“ 汪氏随山馆”里,朱执信出世了。在婴儿响亮的啼哭声中,传来了婴儿舅父汪辛伯(兆铨)中举的捷报,在双喜临门之际,外祖父汪瑔,赐给外孙一个“ 举”字,作为乳名,含有祝贺和吉祥的意思。朱举便成了朱执信少年时代常用的名字。“ 汪氏随山馆”是朱执信外祖父的住宅,朱执信为什么会在外祖父家出世呢?这与他父亲朱棣垞和母亲汪若昭的婚姻有关。朱棣垞年轻时,性格耿直、聪明过人、学识广博,尤其擅长于诗词歌赋的创作。当时随山馆的汪瑔很喜爱这位青年人,想将爱女若昭许配给他,让他成为入赘女婿。但当时有一个习俗,上门女婿的子孙须以岳父家之姓氏为姓,这被认为是羞愧之事。但汪瑔公认为可以不遵守这一习俗。这样,在汪瑔公的撮合下,朱棣垞被汪若昭端庄娴淑的风范所倾倒,欣然入赘随山馆,与心爱的姑娘结成百年之好。
朱执信,原名大符,执信是他的字。这一字号,据说是因为他的父亲朱棣垞(又名启连)仰慕康熙年间山东益都学者赵执信(1662年-1744年)而来的。赵执信为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授编修,以诗闻名于世,著有《饴山续集》,为人冷峻,思辨深刻,而赵执信的另一别号“ 秋谷”,后来成为朱执信函电中常用的别名。朱执信成年后,用过蛰伸、县解、去非、前进、民意、琴生等笔名发表文章,宣传革命真理。因排行第三,在同辈亲友中亦被称为“ 朱三哥”。朱执信幼时是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孩子,胖胖的,白白的,两只小眼睛乌溜溜地闪着光,十分招人喜爱。有一回,一位亲戚派年轻女佣人到朱先生家里送礼物,这女佣人看见朱执信,就像看见了一颗宝石一样,接过来抱在怀里,与小执信说笑逗乐,久久不愿放下。
朱执信从5 岁开始,就在父母亲的督导下,勤奋读书。几年间,先后读完了“四书”、“ 五经”以及《资治通鉴》等古籍,还读了许多唐、宋以及其它朝代著名作家的诗文。朱棣垞对儿女们的学习,要求严格,提出“ 学必贯通古今”,并要“ 以实学为务”。课余则常常和朱执信谈论中国历史上兴革利弊的故事以及当前的政治形势,引导朱执信朝着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
因为家学渊源的影响,朱执信少年时代即显露他的才智。12 岁那年,外祖父汪瑔延聘了广州有名望的塾师章奏篪,请他来教朱执信等人。但是,章奏篪到汪家授课还不到一个月,即提出辞职。汪家和朱家的长辈询问辞职的原因,章奏篪列举了好几条,其中之一是怕耽误了这些弟子的学业。章奏篪说:“ 朱大符(即朱执信)嵚寄磊落,昂昂若千里驹,闻一知十,无所留滞,而文思潮涌,下笔千言,议论雄放处,虽老师宿儒,亦所不逮,其才非吾力能胜任,何敢素餐以误人子弟哉!”
随后,汪家聘请朱执信的姨夫、广州有名的老秀才沈孝芬(藻清)为塾师,朱执信和他的四弟大猷(秩如),以及四从母舅汪兆铭(精卫)、表兄弟汪祖泽、汪希文等同窗,都成了沈孝芬的弟子。朱执信在沈孝芬的教导下读书达四五年之久,他的国学基础,就是在这时打下的。
朱执信从小就沉默寡言,他的读书,他的才华,人们都不容易看出来。他是汪精卫先生的从外甥(朱执信的母亲汪若昭是汪精卫的堂姐),不过他们的年龄却是相差不远,汪精卫只比朱执信大两岁。当时汪家藏书十分丰富,满屋都是线装书,而广东天气潮湿,为了不使这些藏书发霉损坏,汪家每逢夏天都拿出分批晾晒。有一回汪精卫与朱执信一起晒书,掀翻书页,相互质疑,比试记忆,当汪精卫遇到有疑难的地方询问朱执信时,朱执信都会随口说出来,这使汪精卫惊讶不已。因为他们平时都是一起读书的,而且都是同一位先生所教的,为什么朱执信会另外知道得那么多呢?由此可见朱执信的博学,读书有着很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到了16 岁,朱执信又跟随二从母舅汪仲器(兆鋐)学习数学。他对数学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和超卓的才能,每晚攻读至四更仍手不释卷,并在短时间内即学有所成,不到几个月时间就从加减法学到较为深奥的微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