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医院前,父亲说,你爷爷一开始埋在这里,后来建医院,让我们迁坟,我们没钱也没能力就没管,后来就这样了,你就当你爷爷在这里吧
我从没见过我爷爷,关于他的事情都是从亲戚那里听来的。在上个世纪四川还吃不到海盐的时候,他是经营盐矿的商人,同时还做布匹之类的买卖。
听说他在9个兄弟中算是节俭操劳的。1949年,蒋介石到了台湾,爷爷周围的亲友有的留下来,有的也跟着过去了。留下来的多数没过肃反那一关。若干年后读《静静的顿河》,我才理解,那些人不是穷凶极恶的人,只是碰到了政策划的线;有人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做了公务员,有人远至英伦三岛,学成之后成为颇有德行的乡绅。
爷爷算是幸运的,风雨雷电之后做了县长,好像还是副的,政府派来一名南下的解放军干部,盐矿就此改为公私合营。
父亲评价爷爷是一个处事谨慎的人,能把事情看得比较透彻,但是,个人的力量有时候并不能规避命运的礁石。熬制食盐需要大量的木炭,当地私人作坊的炭价格不高质量不错,国营炭性价比要差很多。爷爷认为,不管怎样都应坚持采购国营的木炭,但南下干部同志却决定从私人作坊购买。两人意见出现分歧时,干部允诺,如果出事,他可以担保一切事情。
后来果真出事了,军干部受了处分复员回家,爷爷被指控打击国有经济,进了监狱。
再后来,四川通了铁路,海盐入川,盐矿早已捐给国家。爷爷出狱后一无所有,加上成分不好,一直在街道做义务劳动。我上小学时,每逢义务劳动时间,父亲就提起这些事情。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对“义务劳动”这个词非常不喜欢。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开销,奶奶开始为别人送开水。后来,大学里组织看《活着》,每次出现巩俐天不亮就推车的画面,我都会想到我的奶奶。奶奶早年接受双语教育,据一直陪着她的姐姐讲,到了晚年,她还能说几个英文单词。不过,她平时看电视唠叨的倒不是这个,前一段时间民国剧热闹的时候,她老人家一边看一边批评IoubG/l7s5VJhoFgmesVpIfVtgEnQ9DLD1Hq9s5qPu0=场景的拙劣,有时也怀念那些曾经属于自己的首饰。我小时候,她唠叨过“孽钱归孽路,衣服归当铺”。
义务劳动的过程中,爷爷身体越来越差,70年代就去世了。奶奶把6个子女拉扯大。由于经济困难、缺乏稳定的成长环境和传统的重男轻女想法,几个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太正常。
大女儿考大学时因为成分问题不能报考“重工业”的几个著名工学院,只得去青海学医,大伯更是连高中都不能上,几次考上都不行。父亲成绩好,在县里数一数二,某一天,街道的干部给他一本课本,说:“你可以去上学了”。到了高中,因为成分问题,他依然没有考大学的可能性,用他自己的话讲:“地主崽子有书读就不错了,还想变天不成?”
高二的时候,年少气盛的父亲参加了中学的造反派,在武斗最为激烈的四川,见识到种种惊异骇俗的事情。他一位成绩相仿的同学,成分没有问题,后来在上海一所知名大学里做了教授,80年代我上小学的时候,小姨考上了那所大学,父亲还寄去了一小箱枣子,之后对方确实对小姨有所关照。我考上大学后,父亲一直叮嘱我有关成分的事情,叫我尽量避开入党这类事情,害怕因为调查成分的事情毁了我的前途。
父亲当了8年的知青,一直返不了城,就连乡里的农民都觉得父亲没出息。他日子过得很郁闷。最后,他大姐和姐夫到河南东部组建了一个纺织厂,把他捞了出来,他就一直在河南生活。每隔几年,休探亲假,我们全家会坐上三天两夜的火车回四川,穿过气势磅礴的秦岭。
我5岁那年,他带我去看一栋很气派的宅子,告诉我:“这就是我们的家。”我想跑进去,他赶快拉住我:“现在这里是政府,你不能进去,宅子他们不会还给我们了。 ”
在一座医院前,父亲说,你爷爷一开始埋在这里,后来建医院,让我们迁坟,我们没钱也没能力就没管,后来就这样了,你就当你爷爷在这里吧。
90年代,爷爷终于平反,宅子的钱也赔偿了一部分。爷爷当年的合伙人回来了,成了台商,忙着在广东开工厂。我问父亲:“为什么爷爷当时不去台湾?”父亲说:“不晓得。不过如果没留下来,也就不会有你了。”
90年代末,我考大学的时候,埋怨河南省考生多,竞争激烈。父亲说:“莫埋怨,竞争再激烈那也是公平的,你分考够了就有学上,时代在进步。”
前年,父亲由于癌症离我们而去了。奶奶受不了打击,也一病不起,隔了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终年94岁。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刚参加工作,得知他病危的消息,坐了12小时的飞机也没赶上,后来我们把他葬在了河南。奶奶由一直照顾她的大伯葬在了四川。
2010年,我回老家,发现老家已经完全开发了,人口翻了几番,我只认识街名,街道却再也不认识了。
我路经成都,与10年没见面的姐姐聊天,谈到奶奶的一生、奶奶的想法和上一辈人的生活,我们都希望能遗忘这段历史,认真地对待生活。
我会时常想起我父亲、我奶奶,和我不认识的爷爷,现在他们3个都已逝去,他们的那个时代也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