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再现?

2011-12-29 00:00:00罗岳王大骐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6期


  今年年初的G20会议,粮食问题被列入重要议程。
  2010年11月,国际粮农组织在《粮食展望报告》中警告说:“世界各地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面临的压力没有减轻,国际社会必须继续对2011年可能进一步出现的供给震荡保持警惕并做好准备。”
  进入2011年新年,粮农组织最新发布的月度报告显示,世界主要粮食价格指数已连续上涨6个月,糖类、肉类创下历史新高,谷物、食用油也涨势不停。世界银行副总裁卡努托预测,按供应与需求看来,粮价高涨的局面在两年内都不会结束。
  粮价不稳,可能在全球局部地区引发政治危机。
  有分析认为,近来中东、北非局势混乱与粮价飙升不无关系,而政治动荡又反过来加速了粮价暴涨。埃及是世界最大粮食购买国之一,小麦高价掀起了埃及骚乱的浪潮。俄罗斯科学院国际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索特尼科夫研究员说,食品价格虽然不是埃及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但却成为其触发器。索特尼科夫说:“去年夏天大旱之后,农作物价格上涨。埃及将粮食价格提高了1.5%。国民表示没有粮食保证。这一经济原因导致了骚乱。”暴动发生前不久,埃及政府计划削减对穷人的面包补贴,但如今谁也不再提及。此外,阿尔及利亚、约旦、也门等国也发生了民众抗议食品价格上涨的示威游行和骚乱。
  在东北亚,世界粮食计划署针对朝鲜全境的粮食状况展开现场调查,结果显示2/3的朝鲜居民因粮食短缺,每天只吃两顿饭。世界粮食计划署认为虽然朝鲜的粮食状况尚未严重到出现大量饿死人的地步,但如果国际社会不及时提供粮食援助,朝鲜将迅速出现饥荒。对于朝鲜提出的双边粮食援助请求,西方表示拒绝,称任何额外援助都必须通过联合国,而且朝鲜必须接受更加严格的检查,以防粮食流入军队。
  针对中国北方的持续干旱,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说,这有可能成为严重问题。受影响的省份主要是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和山西,这些省份合起来共占中国小麦产量的约2/3。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警示是根据北京方面就小麦产量发出的一系列预警。新华社的报道说,山东省的小麦生产基地正遭受着20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
  面对正在发酵的全球粮食危机,中国似乎很难独善其身。不过,中国粮食产量近年来始终处于稳定增收的局面,并且有“小麦不足稻米补,北方歉收南方调”的传统,发生粮荒的几率并不大。同时,中国紧守18亿亩耕地红线,国际粮食危机能在小范围内造成粮价波动,却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粮食供求关系。未雨绸缪、稳定粮价、稳定经济,已经成为贯穿今年的政策红线,守住这条线,就是守住了生命线。
  
  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似乎早已被人们遗忘,“这是一场静默的海啸”,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约塞特•施林的话事隔两年后,再次应验,而这场灾难似乎并不会很快消失。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指出,今年1月份食品价格指数为230.7,连续7个月走高,同时也创下该指数1990年创立以来的最高纪录,已经超过了2007年到2008年粮食危机期间的最高点213.5,当时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有8.7亿人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良状态,粮农组织估计目前这个数字可能达到9亿人。
  事实上,自2010年7月份以来,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相继遭遇异常天气,小麦等主粮减产。首先是俄罗斯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随后颁布小麦出口禁令。之后,巴基斯坦洪灾、北欧严寒、北美暴风雪、澳大利亚洪水飓风、南美不同地区的洪水和干旱轮番袭来,冲击了相应地区的粮食生产。
  与此同时,刚进入2011年,全球粮食生产安全似乎并无好转,英国小麦价格创下历史纪录。食品骚乱在阿尔及利亚蔓延。俄罗斯为牲畜饲料进口谷物,直到春季放牧开始。印度正在和引发抗议的高达18%的年度食品通胀率做斗争。墨西哥政府正在购买玉米期货以防范玉米饼价格失控。1月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宣布,去年12月的粮食价格指数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而在中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在2月17日召开的国家防总抗旱专题会议上介绍,当前中国冬麦区南部旱情发展蔓延势头趋缓,但冬麦区北部大部分地区没有有效降水,旱情仍在持续,目前全国受旱面积仍有1.01亿亩。
  
  中国的粮食挑战
  2010年中国曾受到干旱和洪涝双重自然灾害的侵袭,但农业生产最终克服了各种罕见的极端自然灾害,粮食产量达到54640万吨,增长2.9%,实现了粮食生产连续7年增产,目前中国粮食在满足自给的同时还略有余留。
  国家粮食局的资料也显示,目前中国粮食市场供应充足,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资料说,中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而且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国家粮食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地方储备粮和食用油储备分别比2005年增加26%和208%。
  中国的主要粮食品种,包括大米、小麦和玉米等品种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自给率保持在100%,如果不将大豆包括在粮食之内,粮食进口量占产量的百分比长期以来一直未超过5%。
  但据《华尔街日报》1月22日报道,中国去年的粮食进口增幅达到大宗商品进口增幅历来之最。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去年进口玉米157万吨,为上年的19倍。根据预测,中国今年可能会进口玉米100万到200万吨。数据显示,2010年小麦进口量为120万吨,也高于上一年,增幅为36%。
  中国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称,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呈偏紧态势,依靠大量进口来解决国内粮食问题显然不现实,因此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按照可比口径对比,我国粮食产量和消费量约占世界粮食产量和消费量的1/5多一点。目前全球年粮食贸易量仅相当于中国年粮食消费量的四成多,依靠大量进口解决粮食问题不现实。”国家粮食局网站2月14日刊登聂振邦接受《紫光阁》记者专访时表示。
  聂振邦的忧虑不无缘由,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全球只有8%的粮食用于流通,大部分粮食消费国实际上都是自给自足,除了撒哈拉沙漠周边的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