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兵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近日,在央视热播的国产军事剧《我是特种兵》获得了不俗的口碑和收视。对于公众而言,特种部队一直充满了神秘色彩。
在《特种兵》热播期间,便有不少观众咨询到底片中的特种部队情况是否真实。对于影视创作而言,“真实”二字其实代表的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对真实生活的一种提炼。
前几年同样热播的《士兵突击》和《特种兵》中都表现了特种部队人员选拔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是艰辛甚至是残忍的。
被选拔的人员首先要努力逃脱敌方的包围圈,成功躲避开特种部队的搜捕和追击之后,才能够进入特种部队的训练营。然而,在全世界的特种部队选拔中,这种环节作为初试都是很不合适的。
临时被征集到一起的一群士兵,根本不可能逃出有经验的特种部队的追捕。在实战中,要想逃脱这种天罗地网有赖于情报、侦查和团队配合。而从各单位调集的人员显然缺乏这些条件,无论自身能力多么过硬也无法和系统进行对抗,否则只能说明系统的弱小。
尽管如此,却不能说这样的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躲避追踪的项目并不是“菜鸟”选拔的场景,而是我国特种部队曾经参加过的“爱尔纳突击”国际特种兵大赛中的环节。两部戏的编剧都把这个比赛移植到了特种部队的选拔中,显然是为了增加剧情的紧张和刺激。
接下来的训练自然是无比的残酷。在普通人的印象中,特种兵似乎便是一群不用吃饭不用睡觉,拥有超人体力的战神。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呢?
毫无疑问,超越体能极限的训练是特种部队的一种特点,但这并不是常态。人体和机械一样有其极限。如果超过了极限,便会导致疲劳进而受伤,因此这种极限训练实际上只存在于特种兵训练的特定时期。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问笔者,到底特种兵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由于特种部队所承担的往往是深入敌后的作战行动,这样的行动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体能。而极限训练,其实就是考验兵员在体能已经消耗殆尽并且由于长期的饥饿和缺乏睡眠精神恍惚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镇定。
西方军界普遍认同一个理念,特种部队的组成人员应该是一群视危险和挑战如游戏的勇士。在影片中,也同样有人因为无法忍受巨大痛苦而自愿退出。实际上,这些人并不是失败者,只是不适合干这样的工作而已,也许他在其他岗位上能够获得非常好的成就。
外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到底中国的特种部队选拔是否如影片中的那样?答案是否定的。
实际上,影片中表现的选拔流程大部分来自于欧美特种部队的选拔场景。而解放军特种部队在兵员选择上和一般的部队并无不同,都是从民间征兵,进行新兵连的训练,完成新兵训练之后便可以成为一名正式的特种部队战士。
是否这样的特种兵便远远不如西方国家经重重选拔筛选出的精英呢?这样说也许是对的。
然而,中国军队的特种部队中坚力量并不是这些两年制的义务兵。这些义务兵员只是被特种部队视为特种作战候选人而已。
实际上,服役结束后转成志愿役士官的人员,经过长达两年的考核之后才能成为真正可以上战场的特战队员。也就是说《我是特种兵》中庄炎这样的义务兵,实际上根本没有资格真正参与作战行动,他并未完成整个特种部队的考核期。
那么影片中展现的特种兵选秀活动是否真的在中国不存在呢?这又得辩证地去看。
这样的选拔实际上每天都在中国某个军事基地中上演着,只有能力被认可的士兵才能够参与其中,而且这种集训的科目相当多,例如最被外界广为知晓的“猎人集训营”,并不是中国军队独创的项目,而是一些中国军人参加委内瑞拉玻利瓦尔的“猎人学校”训练之后,将这种训练模式带回了中国。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军队推广这种非常残酷但是有效的集训方式。在早期,“猎人集训”曾经是全军特种部队的一场竞赛。
现在“猎人集训”已经越来越被基层所推广,几乎所有能被特种部队留下成为士官的兵员都曾经参加过“猎人集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