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房地产市场渐进式改革

2011-12-29 00:00:00叶檀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6期


  房地产的市场化改革主要反左,其次反极右。反左,就是反对回到分配时代解决住房难的否定历史者,反极右,就是反对一步到位实行市场化的激进主义。
  中国的历史在改革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激进悲剧,激进的市场将给市场化培育出众多的仇敌,前有康有为式维新后国退民进时的全民资产侵夺,沉浸在计划经济分配房时代的人,惟一贡献就是告诉我们市场的可贵:正是有了市场化,中国才摆脱了个人与户籍、单位绑定的终身制用工模式。
  从2009年年末开始的房地产调控是渐进式改革,大方向是正确的,主导政策两条腿走路,建设保障型住房和抑制投资性购房。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是为了满足城市中低阶层的住房需求,抑制投资性购房是为了防止通胀和贫富不均时代,房地产集中在极少数富裕阶层手中待价而沽。一个明显的逻辑是,如果2003年18号文的全部市场化是错误的,那么如今恢复1998年的保障与市场两条腿就是正确的纠偏之举。
  毫无疑问,目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具有浓烈的行政色彩,这也是此次调控最受人诟病之处。
  目前出台的严厉政策上升到政治高度,保障房建设计划2011年达到前所未有的1000万套,中央转移支付将翻倍到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据披露,住建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称住建部与地方政府签订的保障房军令状,“不是住建部和地方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而是住建部代表保障性安居住房工作协调小组与地方政府签订责任书。” 保障性安居住房工作协调小组系由国务院各相关部委组成,甚至监察部、国家审计署都是该协调小组的成员单位。
  与此同时限购的城市越来越多,根据“新八条”及相关规定,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尽快出台住房限购细则,总计起码有36个城市要出台或更新住房限购政策。一些城市出台的细则将限购与户籍等门槛挂钩,被抨击为市场经济的倒退,倒退回了以户籍分配资源的时代。
  回到户籍时代是历史的倒退,中国绝对不该也不可能回到计划时代,目前之所以出现国进民退的局面,是沉迷于国企市场化改革能够成功的迷梦,被不计算社会整体成本的国企利润迷昏了头脑。如果房地产永久地与户籍挂钩,中国的市场经济将出现大倒退。
  必须承认,行政制约无法持久。如果中国经济模式无法改变土地财政当道、资源向大城市集聚,如果中国的通胀顽疾无法控制,那么,中国的房地产最终还是会形成大泡沫,最终如日本一般在汇率上升的过程中崩溃。
  同时不能不看到,一些举措已经指向土地财政,如试点房产税逐步取代土地财政,对地方投融资平台进行清理,以避免地方政府抵押每寸土地用于大干快上的基础建设。对于这样的政策,我们需要做的是评估政策的效果以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如果从根源上否定,那么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就会成为无解之结。
  另一些政策则需要具体分析,如北京等地针对外地户籍的限购令,要求有5年以上的纳税证明,在这个限制中既有提高北京户籍溢价的成分,也有以纳税证明筛选出刚性需求与投资性需求的成分,5年以上在北京有纳税证明者,即使是外地户籍也能够购房,说明北京允许长期工作者在北京购房定居。事实上,此处的弊端不全部是户籍限制,而是对于低收入阶层的限制。众所周知,不到个税起征点的低收入者无需纳税,而漂泊不定者不可能拥有连续的纳税证明,北京限制的要害是把投资性购房者与低收入阶层一并赶出了购房者的行列。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反问,有连续5年在京居住证明者是否可以买房,断续纳税满5年者是否可以买房?不要小看这些技术细节问题,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就体现在这些细节当中。
  任何一个直指核心的抨击都是正确的,房地产应该靠税收与货币政策来调节,但税收与货币政策动辄得咎时,我们需要的是找到一个快刀斩乱麻、最大限度地保障市场与民生的方法。直指核心的抨击有时候也是思想的懈怠。在城市化、在公共财政存在的一系列具体困难面前,我们需要创造性、具有更新性质的破坏能力。
  正因为如此,在国企的成本上、在国家统计局的房价统计与具体数据的矛盾上的细致分析,以及在分析基础上的深刻剖析,实在是太少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