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垄断与学界腐败

2011-12-29 00:00:00智效民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18期


  最近,中国石化“丑闻”不断:广东公司的天价酒事件余波未平,岳阳加油站的“问题油”又给上万台车辆造成损害;与此同时,该公司汽油在国际油价上下浮动的背景下只涨不落,也引起广大消费者普遍愤怒。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它的董事长傅成玉不是加强企业管理,深化企业改革,而是要与众多央企老总争当工程院院士。消息传出,舆论一片哗然,指责接连不断。
  类似现象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石油、中国银行、中国建筑、中国航空、中国远洋、中国中铁、中国人寿以及国家电网等“国字号”企业普遍存在。
  一切都与行业垄断和学术腐败有关。
  为了方便起见,先说说行业垄断。
  所谓垄断,是对自由竞争的致命威胁和彻底破坏。当代中国的垄断性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早在计划经济时代,石化、电信、金融、铁路、航空、航海、电力、保险等部门都属于国家行政单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高歌猛进”,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致使中国几乎成了一条腿走路的“跛足巨人”。当这些单位进入市场的时候,仍旧在行业中保持了垄断地位。
  市场是一个自由贸易、平等竞争的地方,但因为这些“国字号”单位在市场中处于绝对优势,所以它们可以用垄断的手法得到远远高于在市场竞争应得的利润。这不仅对消费者造成无休止的剥夺与伤害,还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企业腐败。上述天价酒、问题油和争当院士等事件,只不过是企业腐败的冰山一角而已。
  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垄断企业虽然利润极其丰厚,但是却往往处于亏损状态。由于没有一个独立的会计部门能够告诉大家它们的成本是如何构成的,它们的经营是如何进行的,再加上有国家财政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后盾,于是这些垄断企业即便是一亏再亏,也能够堂而皇之地生存下去,不仅破坏了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竞争机制,还对整个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我们不禁要问:动物还懂得如果对手全部死亡,就预示自己将要灭亡,难道我们的肉食者们连动物也不如吗?
  说罢行业垄断,再说说学术腐败。
  前几年我曾经以《学术腐败是怎样炼成的》为题写过一篇文章,其中谈到“漠视科学的思想观念”、“权力依附的人格取向”、“毫无兴趣的教育过程”、“官学勾结的寻租体制”,是导致学术腐败的四大因素。如今学术腐败似乎也有“与时俱进”的迹象,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媚于金钱的整体沦陷”。用一句流行话来说,就是学界“傍大款”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清华百年校庆刚过,校园里就出现以“真维斯”命名的大厦。一所令无数中国人景仰的大学,一所在民国年间曾培养出许多大师的圣殿,在自己并不缺钱的情况下,居然沦落到傍大款的地步,不能不让人齿冷心寒。当这些大型国企的高管都相中学界某个单位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对人家“有所贡献”?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仅是学术腐败,也是国有资产的一种流失。
  也许有人会说,傅成玉们早年受过较好的教育和学术训练,后来又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让他们去当院士利大于弊。但是一心不可二用,如果你真是要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得贡献于学术、贡献于社会,未必非要有院士这样的名分。何况,学术是一种独立而神圣的事业,它要求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要有不计名利、不计报酬、不怕坐冷板凳的人格风范和人文精神。在这方面,长期以营利为目的的傅成玉们恐怕未必能够适应。
  多少年来,中国社会就有一种“赢家通吃”的现象。某些人一但有所成就,就会把手伸向其他领域。但事实告诉人们,这往往是自不量力和个人欲望过于膨胀的表现。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野心过大不仅会伤人,也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因此我奉劝这些人,最好把精力放在本职工作方面,至于那些光鲜的名头、诱人的利益,不过是“神马浮云”而已。有了这种想法,才会真正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