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在西安住过几年的朋友:那埋皇帝的古都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面馆。他说。
彼时我们正坐在一个酒吧里,等着看一个小乐队演出,周围是蠢蠢欲动的年轻人。大家谨慎地互相打量,拿捏着不卑不亢的眼神,既想示好,又不想过于彬彬有礼,怕暴露出好学生、小白领的本来面目。
面馆是一个消除差别、人人平等的地方。
朋友接着说:就说我常去的那个,门面小,牌子脏。椅子碰椅子,人贴人,一进去就是呼呼的热气,吸吸溜溜的声音,学生、民工、大姑娘、小老板,甭管是谁,都是几块钱一碗的面,个个吃得一脸汗。
是不跟就跟老舍说的那种茶馆似的?我问他。
那倒不一样,他说,别说谈国事了,什么事儿都不说,比茶馆实在多了,进来闷头吃面,吃完就走。
我忽然想起王朔说过,酒吧也是个人人平等的地方,谁也不认识谁,坐在一个屋子里喝酒、聊天、听歌、发呆。
人人平等真是个有吸引力的概念,无论是我这朋友还是王朔,说起他们认为人人平等的地方,都语露怀念,就像上辈人偶尔说起人人都穷的年代。
周围的人越来越多,演出马上要开始。人群变得拥挤,离我挺近的一个姑娘在用手机更新微博,抬头一扫,好几个人都拿着手机噼里啪啦地按。
微博是个人人平等的地方吗?和茶馆、面馆、酒吧一样吗?我回过头问朋友。他说,刚有互联网那会儿,就说互联网是个人人平等的地方吧,现在呢?微博也一样,虽然大家都说话,什么事儿都插嘴,但有人搭理吗?再说,平等不平等,其实没那么重要……
他还想接着说什么,可是被忽然爆发的尖叫打断了,乐手们登台了,我俩也赶紧跟着鼓掌叫好。
乐手们情绪高涨,返场又返场,台上台下不停干杯,我们也喝了好多酒,大家一脸兴奋,渐渐没了刚来时的拘谨。结束后大家还不愿离开,就和一群刚认识、叫不上来名字的人继续喝酒,我一下想起什么,对我那喝得晕乎乎的朋友说,这不就挺平等的嘛。
他不耐烦了。“老想这些干嘛啊,高兴不就得了?你去面馆是为了吃面,来酒吧是为了喝酒,你来听歌儿,是为了什么平等来的吗?是为了高兴啊。”
我一懵,忘了这个话题原本是他挑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