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毒食”
有一天,我和一个在北京生活超过10年的朋友出去购物。我们在水果区停了下来,我很自然地去拿那些看起来很美味可口的颜色鲜艳的苹果。她马上拦住了我。“我只挑选那些被虫咬过的苹果,”她一边告诉我,一边把我篮子里的苹果给换了,“如果水果对虫子是安全的,那对我来说也是比较安全。”她告诉我,在中国,水果越是诱人好看,就越令人害怕。
中国出现了太多的食品丑闻,每个人好像都总结了一套如何吃才是最安全的方法:避免吃海鲜、永远不要吃当地市场上的肉、不要吃中国品牌的乳制品,包括蛋糕。对于添加剂、抗生素、假冒食品和到处都是骗人伎俩的恐惧已经深入中国消费者的内心,我得到的最一致的建议就是要吃得多样化,一位食品专家建议我,“要轮流中毒。”
在媒体报道中,中国政府最近加强了监管的力度,但“毒食”还是源源不断。
最新的一个?那就是西瓜在化学膨胀剂的作用下爆裂在田野里,报道指出,没有水果市场愿意买这些西瓜,因为它们会在运输途中烂掉——天哪,如果你吃的话会引起消化系统紊乱。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中国针对日本、东南亚、北美和欧盟的消费市场的农业出口在过去10年中大幅增长。在2月份,美国农业部称,中国的可持续增长依赖3个因素——其中之一就是食品安全。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官员称,中国的食品安全在不断提高,但是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他说,“很明显,整个系统的信用将经受考验。消费者会继续丧失对中国产品的信心,国外的消费者也一样会丧失对中国产品的信心。”——“这对那些在中国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商来说是不公平的。”——很不幸,他们被淹没在消费者反对中国食品丑闻的浪潮中。
(来源:CNN)
《最爱》与中国艾滋病
《最爱》是第一部把1990年代的卖血丑闻引入主流文化阵地的作品。影片场景设置在一个边远乡村,讲述一对恋人——琴琴和赵得意在“热病”阴影下的故事。
《最爱》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也许是这部影片最不同寻常的一点。它标志着政府在这个此前一直受到严格审查的话题上的态度出现了转变。艾滋病本身就是敏感话题,但最敏感的是卖血丑闻,这段历史导致了中国农村很多人感染艾滋病。
90年代,被叫作“血头”的人开始从农民那里买血,采血工具也重复使用。艾滋病在河南、安徽等省蔓延开来,令很多人丧命。顾长卫阐述创作动机时说:“在当代中国,人们仍然谈‘艾’色变。这部影片就是试图帮人们克服这种恐惧。”
这部影片的发行恰逢其时,卫生部近日宣布中国死于艾滋病的人数正在达到峰值。艾滋病死亡人数自2005年以来增加了7倍多,截至2010年底总死亡人数从不到8000人增加到6.8万人。
与电影《最爱》一同发行的还有一部纪录片《在一起》,顾长卫是该片制片人之一。这部纪录片展示了当代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其中有个片段讲述了一个12岁小男孩在家里不能把筷子伸进火锅汤里,因为家人害怕被传染。
(来源:《独立报》)
中国绿色“大跃进”
中国在绿色能源生产上的投入确实超过了其他国家:2009年达到了340亿美元,几乎是美国的两倍。然而,它的大部分投资都用来为西方国家生产绿色能源。
2010年,中国生产了全世界一半的太阳能电池板,但其中只有1%是本国使用的。正如中国生产的从小饰品到超大型石油运输船的各种产品一样,中国的绿色技术也用于出口——这使它成了一个制造大国,却不是环保大国。
在风力发电方面,中国既生产也消费。2009年,它建起了世界上1/3的新风力涡轮机。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摆设。花旗银行的一项分析发现,中国1/3的风能资产都没有使用。许多风力涡轮机都没有连接到输电网。中国的电力公司建了它们根本不用的风力涡轮机,作为书面上满足政府对可再生能源要求的最廉价方式。
中国不愿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原因很简单:即便用廉价劳动力大规模生产,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也不是替代化石燃料的最划算方式。西方人使用这些能源,是因为政府提供了大量补贴。
(来源:《华盛顿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