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 我和李阳的真实故事

2011-12-29 00:00:00徐梅吴鸣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35期


  “我喜欢这张,”9岁的李丽从一堆相册里挑出一张她和父亲李阳、母亲Kim的合影。
  Kim为3个孩子都做了家庭相册,记录孩子的成长,甚至还保留了襁褓中的李丽第一次回中国时的登机牌。
  “我怀孕4个多月时回的美国,我妈年纪太大,不能到中国来照顾我,我只能回美国待产。孩子两个多月的时候,医生说宝宝可以坐飞机了,我马上买票,带她回来看爸爸!”
  李丽的成长相册里有许多跟父亲的合影,李阳抱着小baby,满眼爱意柔情,“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在电视里说,孩子两岁才见到他,什么时候生出来的都不知道什么什么的……”
   “我们是因为工作相识的,可能真的不浪漫,但也绝对不是他说的,结合的目的只是为了教育实验,”Kim忍住眼泪,“我决定接受你的采访,其实是为了我们家老大李丽,她同学叫她‘白老鼠’,说她爸生下她,只是为了做教育实验,孩子特别痛苦。老二和老三还小,不太懂这些,但等她们长大了,她们也会问我同样的问题:你们为什么生我?”
  “我爱李阳,我希望他能够回到家庭,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希望他能过得好。(家暴之后)我们做了各种尝试和努力,但是现在我认识到了,我改变不了他,我们之间的问题太大了,这份12年的感情我只有放弃了!”
  Kim说她现在需要把目光放在孩子和自己身上,“过去一个月对我来说十分艰难,我现在尽量往前看,我还有许多可以贡献给这世界的,我想要我的女儿们知道,她们的妈妈很强大,并且深爱着她们。”
  “我要把我和李阳的故事,不是他在电视里、在报纸上讲的那个版本,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出来,让我的孩子们知道,她们的父母为什么走在一起,为什么生她们,又为什么分手。”她说,这是她在重新出发前最想送给孩子们的一份爱的证明和礼物。四个多小时的交谈中,她几度落泪,但她以手指头:“我的情绪很不平静,但这里是冷静的。”
  
  初始
  
  1999年,我第一次来中国,那时候我在美国迈阿密一个学校当老师,我们学校的学生多数的母语都不是英语,我们要教他们学会说英语。
  学校选派老师到其他国家做调查,学习好的教学方法。他们送了一个老师去南美洲,送我来了中国。
  真的是缘分,第一天到中国我就遇到了李阳。我们是在吉林遇见的,那天他在那个学校有个活动。当时我刚到,特别累,校长带我们去吃饭,他坐在我对面。他当时很美国的、很放松地坐在那儿,说:“Hi,I'm Liyang,I come from California。”
  当时我真以为他是美国人,不想跟他谈很多。我看到好多人在他旁边拍照,然后听当地老师说他是“非常有名的人”,不过,我觉得跟我没关系,当时我对他真没特别的感觉。
  后来他们安排去松花湖玩,我们去农家吃饭。旁边有一个小孩,他有一个小狗玩具,我就张大嘴巴,说“dog,dog”,他就过来问我,为什么嘴巴张那么大,我说这样能让小孩把嘴巴打开。李阳就很激动,说:“这也是我的方法!”又说,“我有好多的问题,我们可以聊一会儿。”还说当天晚上,他有个现场活动,让我一定要去看一下。我在现场看到他跟孩子们互动,看到他的那些方法,特别感动,觉得特别有意思。
  那天晚上活动结束之后,他去了长春做演讲,我留在松花湖那边上课调研。有天晚上,一个人突然跑到我房间说:“Kim老师,下面有车,李老师派来的车,他想你去看他的活动。”
  我说我有课呢,我不要去。没想到那个学校的校长啊老师啊都来找我,劝我坐那个车去看看。我当时觉得他有点arrogant(傲慢自大),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可经不起旁边人劝说,最后还是上车去了长春。当地学校的一个英语老师也特别想去,我俩就一块坐车去了。
  在长春活动现场,他邀请我一块儿上台。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起吃饭,他说还有一个夏令营在阳朔,“你必须过来!”后来他秘书给我打了3次电话,催我过去。
  那年的夏令营,我们每天一起讲课,我觉得他的方法特别好。白天我们一起给学生上课,晚上一起写东西、备课,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一点都不累。
  我们两个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特别爱学生、爱工作。我在美国两次离婚,都是因为我的先生受不了我一直工作,晚上12点了还有学生往我家打电话。
  但美国学生只有少数非常爱学习,在中国我看到那么多学生对学习非常狂热,当时感觉非常好,决定写出他们的故事,总结他们的方法,这些回到美国肯定是大有用处的。
  夏令营结束后,李阳邀请我去北京玩,希望我能留在中国帮助他,我说我要回家了。最后一天,李老师说我真的需要你,我们的公司需要你。他说我们的公司需要一个外教,你写东西又好又快,你懂语法,你可以帮中国的学生写出语法很好的句子,写更好的课本。
  我向他道谢告别,没想到自己还会再回中国,甚至会嫁给他。那时,在我心中他是一个怪人,这个怪不是贬义词,就是觉得他对工作真的太有热情了,令人印象深刻。
  
  相爱
  
  回到美国之后的Kim,发现自己的教学环境与中国这边相距甚远。“中国的老师都married their job(嫁给了工作)”,李阳也执着地向她发出邀请。一个月后,Kim做出了再回中国、与李阳合作的决定。
  我是1999年10月回来的,开始是在广州工作。那时候我们天天一起工作,一起去过好多的地方。白天一起上课,晚上坐在电脑前一起讨论写书。
  那时他有好多女朋友,她们都不高兴。为什么?他爱工作!我的秘书、现在是我最好的朋友,当时提醒我说,你看李老师的女朋友这么不高兴,他天天陪你,你们整天在一起工作,他吃饭都带着你。我说哎呀,你别说了,我是美国人他是中国人,没可能的。
  再往后,因为我们每天十六七个小时地呆在一起,都知道彼此的事情。我再看他出去找女朋友,心里很痛苦,好恐怖啊,我觉得我爱上他了。
  我跟我的一个朋友说,麻烦了,我爱上他了。她说别着急,他也是,他只是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没开口。
  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发生不久后,我们要去海南做活动。我说我是美国人,这个敏感时期,我就不去了。李阳说你在中国两年了,中国人特别喜欢你,这不是问题。我们就一起去了。
  那天在活动现场,他对台下的观众说,Kim老师本来害怕过来的,怕你们不欢迎她,李老师觉得,美国人还是中国人无所谓,她是老师,她爱讲英语,你们肯定爱她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说,Kim老师我们爱你!
  我哭了,那晚我特别感动。海南又是那么漂亮,在那种情境下,我俩都把心里话说出来。我说李阳,我爱上你了,我不能再这样装下去!他说,我也是!
  我们恋爱了!
  我们是因为工作相识的,这是事实,但我们之间的感情也是逐渐建立的,他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没有爱、完全没有爱,我真的不愿意听这些。
  我问他,你为什么总要那样说。他说,那只是对媒体讲的一个故事,你不用去管。好多事情都是他捏造的,他太夸张,他就喜欢这样。
  书架上立着好几本“Kim档案”,她随手取下一本,“这些都是李阳做的,里面收集的是我们的书信,我们互相取了很多昵称,他给我写信落款stone,我才不会叫他stone,他一点不像stone,我叫他The king of Crazy English。现在我叫他LY。这是我们的真实故事。”
  在一本封面印着“Happy every day”的相册里,收入了他们最初交往那些闪亮的日子:Kim坐着写教案,李阳在椅子后给她按摩;两人一起在海边散步,在沙滩上拿着纸笔讨论工作……
  Kim指给我看一张他俩站在一簇艳红的三角梅前的合影,“我最喜欢这张照片了,这是我们彼此表白那天拍的,那一天有好多美好的回忆……”
  
  “我知道他是谁,我知道他爱工作,我也是,I never ask to be the 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