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桑拿

2011-12-29 00:00:00鲍昆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35期


  Sauna,这是芬兰語词汇,据说是芬兰語进入世界的惟一词汇。这个词离开西方,来到中国之后,有了更为丰富的意义。在中国,“桑拿”是新兴的巨大产业,养活了众多人口,甚至和某些地区的经济起飞有着重大关联。
  在其原产地北欧和北极圈附近地区,桑拿指的是一种独特的洗澡方式:在封闭的木屋中水泼烧热的石头,产生蒸汽熏蒸,然后用桦木枝叶抽打身体去除污垢。后来也有在热石块或火墙环境产生的高温屋子里烘烤出汗,再洗冷水浴,称为“干蒸桑拿”。后者的作用显然以健身为主。
  这两种方式在中国都有,早期也非常时髦流行,但后来所谓的“桑拿”,就是以桑拿的名义开设的“洗浴中心”了,再进一步则叫“国际商务会馆”。名称的变化并非简单忽悠,里面服务的内容则从早期桑拿的洁体、健身转为多功能的服务。当然所有的服务均是围绕着顾客的肉身来做文章。这些服务从餐饮、唱歌、搓麻、游泳,到足疗、按摩一应俱全。顾客在这种场所可以体味到肉体身心的愉悦,尤其是相当多的这类场所的“按摩”,指的是情欲的放纵。所以,今日中国的桑拿已不是原本的桑拿,它的内容与形式其实更为贴近古罗马和拜占庭时期的“浴室”,也就是所谓的“土耳其浴”。而在所有关于古罗马历史的叙事中,浴室从来都是权贵和淫乱互动的暧昧空间。
  按中国向来文化规则的约定,中国式的桑拿浴每一次的消费,都意味着有做东的一方,也就是出钱请客的一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除非是脑子出了问题的人,每一次的“一掷千金”都是目的明确的交易。在中国商界流传着一句话:“若想搞定一位官员,就必须赤膊相见。”赤膊相见的意思就是要有“共同裸体”和共享肉欲的经历,只要“赤膊相见”了,就是自己人了,因为你的隐私已经在我的掌握之中了。被“隐私”,意味着被控制,官和商终于和谐一体。身体在特定的场合成为語言和契约,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特色。
  在中国经济崛起腾飞的时代,洗浴中心和形形色色的“消费”场所,成了这场伟大进程中的一道半隐半现的风景。无数的生意合同是在这个空间内签订的。一些官方数据已经告诉我们一些事实,比如2011年6月11日中国国家旅游局的《休闲绿皮书》中披露,2010年中国洗浴业收入达1400亿元。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式桑拿浴室奢靡的阔气,绝大部分空间都在模仿想象中的古罗马浴室,大理石衬砌的浴池,房间里经常出现的古罗马时期风格的柱头。它们是解读我们自1840年被全球化以来最为典型的文化样本之一,有时也会让我们想起无数飞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时尚广告語汇——“欧陆”、“欧典”、“枫丹白露”、“左岸巴黎”、“香榭丽舍”、“温哥华森林”、“波特兰花园”、“达芬奇”。这些莫名其妙的词汇不但明目张胆地改写着我们的語言,还在不知不觉地塑造着我们后代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