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中国智造”进行时

2011-12-29 00:00:00郝治军
新财富 2011年7期


  以资本和研发为两翼
  
  2010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销售额突破4000亿元,产量和销售额双双跃居全球第一。权威预测显示,2011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5000亿元,2015年将达到9000亿元左右。而在2011年度“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上,10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其中有3家进入全球10强。
  销售规模快速膨胀的背后,凸显的是工程机械行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路径。龙头企业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以资本和研发为两翼,充分利用资本杠杆,由跟随到自主研发和创新,不断推出代表中国甚至全球先进水平的产品,从而使得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逐渐成为全球行业增长的主导者。
  如今,尝到资本甜头的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开始以香港资本市场为基石,试水国际资本市场,初步构建起了以国际资本平台为支撑的全球化市场体系。
  
  2011年一季度,中国机械工业生产和销售增速均在29%以上,保持了2005年以来持续增长的势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祁俊近日透露,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工程机械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7%左右,至“十二五”末达到9000亿元,出口额将突破260亿美元(图1)。而英国工程机械咨询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工程机械销售额约占全球市场的40%(图2)。
  推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疾速做大的动力,是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科技、山河智能等企业迅速做强,在产销规模和自主研发上加速向国际巨头靠拢。
  数据表明,2005至今的6年,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时期。
  2005年,全球工程机械行业老大卡特彼勒机械业务销售收入达229.31亿美元(以2005年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8.0702计算,约合1850.88亿元),而当时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开发、制造和出口企业徐工集团全年的营业收入为170亿元,三一重工主营业务收入仅为25.37亿元,即使是中国工程机械全行业1620亿元(2006年)的销售收入,也难望其项背。
  5年之后的2010年,三一重工实现营业总收入339.55亿元(三一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02亿元),其中混凝土机械以27.2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位列世界第一;中联重科实现营业总收入321.93亿元。尽管与卡特彼勒2010年全球机械业务277.67亿美元(假定汇率不变,以2005年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8.0702计算,约合2240.85亿元)的销售收入尚有较大差距,但在5年时间中,中国工程机械领军企业将这一差距从11倍缩小到约4.5倍(图3)。
  分析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崛起,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制造成功升级的样本—从被资本化下的非常规狙击、苦练内功到试水境外资本市场,工程机械企业正诠释一条“中国智造”行之有效的路径。
  
  “被资本化”下的非常规狙击外资巨头
  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资本启蒙,发端于外资跑马圈地下抢占生存空间的本能。
  本世纪初,在国内工程机械企业还处于一片懵懂之际,嗅觉灵敏的外资工程机械巨头悄然在内地积极扩张。2005年3月初,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卡特彼勒(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出资130.8万元和43.6万元,以股权并购方式分别获得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30%和10%的股权。卡特彼勒仅用174.4万元便将这家拥有40多年历史、年销售收入10亿元、年生产能力5000台、国内工程机械企业排名第七的国有企业40%的股份收归囊中,且提出有权在未来3年内随时收购山工机械其余股份。
  至此,卡特彼勒在中国内地的布局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该公司已在中国拥有了11个生产基地、2个研发中心和1个培训中心,包括(卡特彼勒)徐州公司、上海发动机公司、山西铸造公司、天津亚实履带公司等。
  实际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工程机械企业,卡特彼勒当时正筹划在中国展开一场几乎囊括国内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并购扩张计划—其计划并购的对象包括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
  而在收购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之前的2004年,卡特彼勒联合华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凯雷亚洲投资公司和花旗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等外资投资机构,意欲成为徐工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徐工机械(000425)的战略投资者。2005年10月,凯雷与徐工集团签订了相关的收购协议书。
  面对外资巨头的强势来袭,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内工程机械企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开始以非常规方式对抗境外资本的入侵。
  就在凯雷入主徐工机械即将尘埃落定之时,2006年6月6日-12日,时任三一重工执行总裁的向文波在博客上连续发表《战略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是国家主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