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萨钦·班萨尔(Sachin Bansal)和室友宾尼·班萨尔(Binny Bansal)在2007年决定从亚马逊印度公司辞职、创立他们自己“寒酸的网上书店”时,许多人认为他们疯了。“不少人试图说服我们不要那么做。”宾尼说,“他们往往会说:为什么要放弃一份正当的职业?” 萨钦还能回想起当初朋友们对他的警告:自行创业风险极大。“我们有一份工作,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我们也有一个梦想,很多人无法体会这种感觉和这份野心”。
很少有人相信,不到五年时间,这两位碰巧同姓的大学朋友居然能将一笔1万美元的投资变成一个收入数百万美元的企业。一些分析师认为,他们所创立的Flipkart.com当前估值约为4亿美元。
在硅谷,类似萨钦和宾尼的成功创业故事可能随处可见,因为在那里,从大学辍学然后成立一家公司的做法已经屡见不鲜。但是在印度,情况截然不同。旁人持怀疑态度的原因之一是,这两个人是第一代企业家,并非来自拥有商业背景的家庭—萨钦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宾尼的父亲则是政府雇员。
“投资基金的初级分析师对我们的业务感兴趣,但是当他们把我们公司的情况提交给高级合伙人时,后者则会否定我们,因为他们认为,像我们这样的两个家伙无法让企业形成规模。”宾尼说。
从历史上看,印度杰出企业家或高管一般都出自“商业家族”。与此同时,出生在专业人士或政府雇员家庭的人,最终都会追随其父母的脚步,成为领取薪水的职员,可以说是倒退回了一个个人职业被“种姓”束缚的时代。
白手起家成为巨富的人也有,比如已故的迪鲁拜·安巴尼(Dhirubhai Ambani),他出生在印度农村一个低薪教师的家庭,但成功创立了印度最大的上市公司信实工业(Reliance Industries)。但除了这样的少数人物外,打破历史旧模式的人并不多。
现在,班萨尔这样的新一批第一代企业家正在克服种种社会障碍,成功抓住“新印度”时代的机遇。“最初,我们在自己的住处经营公司,只有两台电脑。”萨钦说,“第一笔订单在网站推出后10天到来。安得拉邦的一个家伙买了约翰·伍德(John Wood)的《离开微软改变世界》。伍德辞掉工作成立了慈善组织‘阅读空间’(Room to Read)。对我们来说,这似乎很有讽刺意味,因为我们刚刚离开亚马逊以求改变我们的生活。”两个人都大笑起来。“我们花了两天时间才找到这本书。”宾尼回忆说,“因为交货晚了,我们以亏本价出售了这本书。”
白手起家、自行创业是一项最艰巨的工作。“开始的时候,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让图书分销商和供应商相信,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有潜力的。”萨钦说。Flipkart.com成立仅半年时间就实现了盈亏平衡,使得两位新兴企业家能够将利润投资到一处新的办公室和招聘员工上。“我们18个月没有工资收入,生活依靠各自的储蓄和父母给的一点零花钱。我们的父母都非常支持我们。”萨钦说。第一年,公司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每季度销售额都会翻一番,Flipkart.com创新式的到货付款方式和不断增加的图书品种,让该网站成为印度读者寻找其钟意书籍时最喜欢去的地方。
然而,尽管网站早期表现非常耀眼,却很少有投资者与两位创业者认真接触。“我们知道吸引风险资本会很难。”宾尼说。“我们大学毕业才短短两年,工作经验很少。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客户群,以证明我们能够给潜在投资者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到了2009年年中,投资者开始出现。他们先从一家风险投资基金手中获得了首笔100万美元的投资。不久之后,又从另一家美国基金获得一笔1000万美元的投资。 “从那时起,我们的业务开始飞速发展。”萨钦介绍道,“我们开设了多个办事处,聘请了新的工程师,不断扩大图书品种。”
在印度迅猛的经济增长背景下,过去十年中,萨钦这样的新创业者不断涌现。因为这一代人更具冒险精神、更自信,克服了旧的障碍和束缚性的传统。这群人有一些鲜明的特征:他们都拥有中产阶级背景,家长都是工薪族;自身就读于印度的一流大学,一些人甚至从美国获得工商管理硕士或博士学位;而且他们在成立自己的企业之前都曾在大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
和班萨尔他们一样,麦肯锡前合伙人萨米尔·帕蒂尔(Samir Patil)和曾在美国宇航局和波音公司工作的萨斯米塔·莫汉蒂(Susmita Mohanty)也是符合上述特征的两位创业者。帕蒂尔的灵感来自迪士尼和创立“芝麻街”节目(Sesame Street)的非营利组织“芝麻工作室”(Sesame Workshop),他在2007年成立了印度第一个以儿童为重点的传媒集团,此前则在纽约生活了好几年。2008年,莫汉蒂也返回印度,成立了全国首个私营太空业务公司Earth2Orbit,为政府的太空事务部门和私营团体发展与太空有关的商机提供咨询。
这些新企业家的崛起只有在1991年以后才成为可能,当时处于违约边缘的印度被迫开放经济,印度商学院院长阿吉特·兰格奈卡(Ajit Rangnekar)如此说:“如果你回头看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就会发现有太多的障碍,你需要若干的行政许可,必须与政府关系密切,而且资本也不容易获得......非家族企业只有极少数。”
帕德玛加·卢帕勒尔( Padmaja Ruparel)认为,印度IT外包产业的成功也对形成一种新的创业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他是从事早期种子投资的组织“印度天使网络”(Indian Angel Network)的总裁。“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一群中产阶级IT天才建立的Infosys(印度第二大公司)等企业证明,任何人都有可能将其梦想变为现实。”
帕明德·吉尔(Parminder Gill)是一位42岁的企业家,EduSports的创始人之一,后者为近200家印度私立学校提供物理教育。他说,相比他15年前第一次创业时的情形,印度目前的创业环境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善。“政府不再无所不在,我们也有了更多的行业可以投资,由于我们所经历的经济增长,人们有了钱来购买我们的服务形势已经完全不同了。”
然而,在咨询公司均富国际(Grant Thornton)合伙人维纳玛·夏斯特里(Vinarma Shastri)看来,缺乏种子资金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表示,大多数资金更喜欢投资于创业至少一、两年的公司,这意味着,许多初创企业都需要依赖个人或家庭的储蓄来维持。
印度新一代创业者的崛起仍在进行之中,但大多数观察家似乎都认同的一点是,该国下一代的亿万富人将是萨钦和宾尼这样的人。
作者詹姆斯·丰塔内拉-可汗(James Fontanella-Khan)系英国《金融时报》网站驻孟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