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的表现与全球宏观经济预期息息相关,近几周这些预期向不好的方向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发达国家的债务忧虑、到为了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而产生的全球庞大流动性的日渐正常化,其中存在着诸多相互对抗的因素。通胀、失衡的人口结构、地缘政治风险、还有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恐慌气氛笼罩市场。
尽管美国政府赶在最后一刻解决了债限僵局,但随着投资者对意大利债务的担忧重燃,更重要的是,美国主权信用遭标普降级、94年来首次从顶级跌落,全球市场哀鸿遍地。而美国工业活动指标下滑意味着工业可能进一步萎缩,或将令早先对于能在夏季过后走出阶段性疲软的期望落空。
中国:转型改变大宗需求
中国的高通胀也是投资者所担心的,此外还包括政府驱动型增长的可持续性。中国制造业数据持续转弱说明,中小企业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调控的冲击,而建设活动及有政府投资支持的较大型国企整体来看则仍超出预期。
中国的建设活动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国家逾50%的经济总量,在这种情况下,其可能是全球大宗商品领域唯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虽然过去12个月基建及汽车产量增长持续下滑看似是中国政府调控所致,但另一方面,建设增长仍呈稳健态势。2011-2012年,随着政府进一步推进保障房建设,预计现阶段对钢铁和铝的需求上行潜能可望延续。世界将再度寄望于中国以寻求些许经济上的安慰。
对于全球市场而言,无论是对通胀自8月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