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报告如何影响股票?

2011-12-29 00:00:00严高剑
新财富 2011年12期


  面对卖方机构一年发布的4万篇报告,投资者常常难以卒读。此时,除了关注明星分析师的经典报告,根据对2006-2010年整个分析师群体发布的近24万篇个股研究报告与所涉股票关系的研究,跟随优秀团队,投资那些领先报告推荐的股票,或许有助于提高收益。
  
  研究报告是卖方分析师向投资者“卖思想”的核心载体。随着A股市场的发展,卖方分析师研究报告数量从2006年至今以每年30%的速度激增。面对浩如烟海的报告,当篇篇精读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任务,当简单地将卖方分析师的结论应用于投资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时,如何迅速、高效地吸收卖方分析师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投资,成为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海量研报:投资者无以承受之多?
  从2005年起,中国资本市场飞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激增,尤其是2009年IPO重启后,新股上市速度明显加快:2009年7月到年底上市99家,2010年上市354家,2011年截至11月30日共上市264家。投资标的的增多,自然使卖方所能提供的报告,包括调研报告、点评报告、深度报告等越来越多。2010年,卖方机构共发布39281篇上市公司报告,较2006年增长217%(表1),2011年前两个月的报告数同比增速为34.21%。
  2010年的近4万篇卖方报告中,信息含量较低的点评报告数量最多,达20667篇。剔除点评报告和新股报告后仍有14222篇,以2010年全年242个交易日估算,平均每天的报告数约为58篇。在报告数最多的8月,每天平均报告数为91篇。这还没有计入行业、宏观、策略及点评报告和新股询价定价报告。这样一个密度使得买方无法覆盖所有报告,只能重点关注几个研究员。
  伴随报告数量的增长,被卖方覆盖的上市公司也更多,年均增速达19.24%。这除了上市公司数量增长的原因,更由于2009-2010年的小盘股行情促使买卖双方机构在中小市值股票的基本面分析调研中投入更大的精力,试图从中挖掘出经济转型期和新兴产业战略大背景下收益最大的股票,预计这种趋势几年内都不会改变。
  分析师作为价值的发现者,他们的报告无疑会对市场的资金流向起到引导作用。在报告如此之多的现状下,一方面,投资者需要多和明星分析师沟通,研究经典报告字里行间隐含的观点;另一方面,从量化分析的角度入手,把各家卖方机构的分析师作为一个整体,分析他们的行为与股票未来相对强弱的关系,对于投资或许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分析师偏好覆盖大市值、低估值公司
  分析师由于精力有限,每人重点跟踪的上市公司往往只有数家,因此,上市公司被卖方机构覆盖的程度有显著差异。中信证券曾选取新财富本土最佳研究团队和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中的中信证券、申银万国证券、国泰君安证券、中金公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华泰联合证券、中信建投证券、长江证券、国金证券、安信证券等共11家卖方机构作为“核心卖方”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上市公司被所有卖方和核心卖方覆盖的程度差异,结果显示,只有少量上市公司被卖方机构充分覆盖,而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只被少数的卖方机构覆盖(图1、2)。
  按卖方机构覆盖数对上市公司分组,分别统计不同组上市公司的平均规模。不论是以市值、净资产还是总资产衡量,上市公司的规模和分析师覆盖程度都呈明显的正比关系(规模都是取对数后的相对值),即规模越大的公司,分析师覆盖程度越高。从换手率角度的测算显示,覆盖度越高的公司换手率越低,显示投资者与分析师的认识基本一致。
  从估值角度看,低估值的股票被更多的分析师覆盖。考察2006-2010年不同卖方覆盖度的上市公司PE估值的倒数,无论是以核心卖方机构还是所有卖方机构作为考察对象,被更多卖方覆盖的股票的每股收益/价格相对更高,即估值水平相对更低。
  根据上市公司被多少家卖方机构(核心卖方机构)覆盖对上市公司分组,计算各组上市公司的平均ROA和平均ROE。结果显示,覆盖度处于中等水平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强,而覆盖度偏高的公司盈利能力略强于覆盖度偏低的公司。
  由此可以梳理出一家典型上市公司的发展阶段和被覆盖程度的对应关系:初期的高成长阶段,只有少数的分析师在覆盖;中期高成长性转化为高盈利性后,有更多的分析师加入进来;最后成为规模较大的公司,被卖方机构充分覆盖。而上市公司在高成长性向高盈利性转化的中段是股票表现的黄金时期,以11家核心券商为考察对象,当上市公司被4到5家核心券商覆盖时,股票的当年收益率相对于市场最强(图3)。
  
  深度报告和调研报告
  对股价影响更大
  统计2006年1月到2011年6月近24万篇个股研究报告(新股报告除外)发布前后60个交易日对个股收益的影响,平均来看,研究报告涉及的股票在报告发布前,无论是绝对收益还是相对于市场和所在行业的超额收益均为正值。报告发布后一个季度内,股票仍保持上涨趋势,并且相对于市场有超额收益,但无论是绝对收益还是相对市场的超额收益均略逊于报告发布前。报告发布后3周内,股票相对于所在行业有正超额收益,但随后超额收益转负。此外,报告发布后3到4天内股价会快速上涨,随后涨势趋缓甚至回落,无论绝对收益还是相对于市场和所在行业的超额收益曲线均有这一特点(图4)。
  对各类报告发布前后相对于市场和行业的平均超额收益统计显示,深度报告和调研报告所选的个股在报告发布前的超额收益,远超点评报告和一般个股报告(图5、6)。各种类型报告涉及的个股在发布前一周内均有加速上涨的情况出现,但深度报告的涨幅远高于其他类型报告。报告发布后,各种类型的报告涉及的个股均有短期快速上涨,深度报告的超额收益高于调研报告,而一般报告和点评报告的超额收益非常微弱。虽然从总体上看,报告发布后个股相对于行业的超额收益在初期的迅速上升后转入回落,但深度报告一个季度后的超额收益仍然保持为正。不论哪种类型的报告,报告发布后的短期涨速高于报告发布前的短期涨速。
  在不同年份,研究报告对个股的影响有所不同。从相对于市场的超额收益来看,2007、2008和2010年的报告推荐的股票在报告发布前后涨势较好,而2009年深度报告推荐的股票表现一般。从相对于行业的超额收益看,虽然历年深度报告推荐的股票都能在报告发布后3、4天内取得可观相对于行业的超额收益,但2006、2007年和2009年市场普涨的行情中,超额收益回落的幅度较大,而在2008年和2010年市场不佳的环境中,相对于行业的超额收益回落幅度很小,也